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脈診的要領是什麽?

脈診的要領是什麽?

中醫脈診精要

把筋骨沈下去,就像把石頭扔進水裏。

壓著綽綽有余,養著還不夠。摸脈搏的最佳時間是清晨。《蘇文論精脈》指出:“診法常為平丹,殷琦未動,楊琪未散,飲食未入,經脈不盈,經絡調得好,氣血不亂,則可診出已過之脈。”由於患者不受飲食、晨起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內外環境相對安靜,氣血經絡處於受幹擾較少的狀態,所以容易識別病脈。但不代表其他時候就感覺不到脈搏了。王績認為:“有病可以隨時看病,不必以平旦為拘。”壹般來說,脈診需要安靜的內外環境。把脈前讓患者休息壹會兒,使氣血平和,診室保持安靜,避免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患者情緒的波動,有助於醫生了解脈象。特殊情況下,患者要隨時隨地檢查,沒必要拘泥於這些條件。患者應采取坐位或臥位,雙臂平放,心臟幾乎在同壹水平線上,手腕伸直,掌心向上,手腕背面放壹個枕頭,以方便切脈。姿勢不正確會影響局部氣血運行,影響脈象。手指醫生與患者側身而坐,左手按患者右手,右手按患者左手。向下感脈時,先用中指按在高掌骨內側閉脈,再用食指按寸脈再閉,無名指閉脈後按尺脈。三指要拱起,手指要平齊。用指尖觸摸脈體,更靈敏。布指的密度應與病人的體型相適應。身高臂長的老人手指要稀疏,身材臂短的要密集。定位準確後,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專註於某壹脈象,還可以用壹個手指按壹個脈象,如診斷寸脈時,中指和無名指稍擡;診脈時,食指和無名指微擡;診斷尺脈時,食指和中指稍上擡,臨床上常組合使用總按和單按。“壹指(拇指)定脈”法可用於小兒診脈,無需細分三部。因為小孩子嘴短,不允許指定三寸,容易哭鬧不配合。提按找本是脈診時利用手指力的重量和位移來探查脈象的壹種技術。華伯仁《醫家提要》說:“把脈有三:舉、按、搜。輕拿輕放,重手按,不輕不重,自求多福。壹開始把脈,輕輕等待,皮膚之間就會看到脈搏,這也是陽氣和腑氣,也是心肺的反應。如果手重,脈在肉下,也是陰臟,也是肝腎的反應。不輕不重,取於中脈,其脈應在骨肉之間,陰陽相適,脾胃相和。浮中見不到,自求多福。若不能見,則陰陽藏,三者皆同。”用手指輕力壓在皮膚上叫提,也叫浮或輕拿;手指用力過重在筋骨間按壓,稱為按壓,也叫下沈或收回;指力不分輕重,也可以有輕有重,所以叫折中求法。所以壹定要註意提、按、搜之間的脈象變化。另外,當三脈獨特時,要逐漸移動手指位置,內外尋找。尋求的意義不是索取的意義。舒緩壹口氣就叫壹口氣。診脈時,醫生要自然均勻地呼吸,用壹次呼吸的時間來計算病人的脈搏數。如果脈搏晚了,就算作壹口氣。此外,也提醒醫生要冷靜豁達,集中思想,專心了解脈象。《蘇文·脈診精要》雲:“把脈得宜,安之若素。”五十招。每次把脈都會是五十劃。也就是說,每按壹次脈,每側的脈不應少於50次。它的意義在於:壹方面是了解50次脈博中是否有結、代、脈的推動。但必要時可推遲至第二、三五十次動作,始終以辨別脈象為目的,故每次以3 ~ 5分鐘候脈為宜;另壹方面,提醒醫生切脈時不要匆忙采取三個動作,按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