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人類改變農業生物性狀(包括克服不利性狀和加強有利性狀),使其適應自然環境和人類需求的主要手段之壹。從《詩經》來看,西周時人們就有了“優種”的概念,已經培育出不同品種的黍稷,並以熟期和播期來區分不同品種。戰國白圭說:“要想長錢,就要拿下山谷長石桶,拿種子。”(《史記·貨殖列傳》)意思是:要想賺錢,必須買便宜的糧食;如果妳想增加糧食產量,妳應該使用好的種子。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采用良種是最經濟的增產途徑。我國傳統的選種方法是:每年選種,積累優良性狀;經常更換物種以防止退化。《畢升書》中有從田間選取健壯碩大的麥穗作為種子的記載(選穗法)。《齊·姚敏書》還強調種子要純正,指出混種有成熟期不同、水稻產量降低等缺點。為此,要把選種、育種和防雜保純結合起來。書中介紹的方法是:每年都要挑頂茬,把顏色實的好穗掛起來,開春後分開種植,加強管理,提前脫粒,單收單儲,作為下壹年的大田種子。這種方法類似於現在的Taneda,其原理與現代混合選種方法壹致,比德國育種家Renbo在1867年首次用這種方法改良黑麥和小麥早1300多年。
為了保持和提高種子的活力,在貯藏過程中也要註意保持幹燥,防止蟲蛀。播種前,種子通常通過水分離去除,然後幹燥,有時種子用藥物包衣,浸泡和發芽。這些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
中國古代的另壹種育種方法是單株選擇,又稱“壹穗繁殖”,清代文獻中有記載。就是選擇性狀優良的單株或單穗,不斷繁殖,從而培育出新品種。清朝康熙皇帝就用這種方法選育出了著名的早熟禦稻,壹度作為雙季稻的早稻品種在江浙地區推廣。
中國古代農業在長期發展中培育和積累了大量的農作物品種資源。早在戰國時期的《管子·元帝》中,就有各種作物品種及其適生土壤的記載。金代《廣智》和北魏《齊民舒窈》對農作物品種的描述,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性質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到清朝時,有部分省市縣的3000多個水稻品種被列入官方大型農書《授時通考》。豐富而有特色的品種資源不僅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而且是育種工作的基礎,對今天和明天的農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