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朝的書籍
新華書店可以買到元史,裏面有豐富的原始史料。元朝是中國壹個古老的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人發源於黑龍江上遊的埃爾貢河東部,然後逐漸擴散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在成吉思汗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前,蒙古人沒有書面語言。後來他們借用回鶻語寫蒙古語,創造了回鶻文字的蒙古語。到1260年,忽必烈下令佛教八思巴創造以藏文字母為官方蒙古語的“蒙古語新詞”。所以後來重新敘述了蒙古建國前後的歷史,比較簡短,也有壹些錯誤。《元朝秘史》是蒙古太宗(窩闊臺)至憲宗(蒙哥)時期編纂的壹部史書,是用蒙古語、回鶻文字寫成的。這部史書對於了解12-13世紀上半葉的蒙古歷史具有重要價值。中原二年(1261),蒙古始祖。在參政的王俄建議下,忽必烈設立翰林國史院,開始編纂國史。公元1年,蒙古翰林院成立,用蒙古語記錄歷史事件。這些機構的設立,使元代十三個帝都除順帝之外,都有了較為完整的記載,為編撰元史提供了主要的歷史依據。元代的法規也很多,包括880卷的《禦大典》,保存至今的元代法規,王鎮的農書,郭守敬的《計時年譜》等這些都是編寫元朝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此外,還有壹些雜七雜八的史料,如《黑韃靼簡史》、《蒙古韃靼實錄》、《長春真人西遊記》等。,也是編寫元朝歷史的材料來源。《元史》是在上述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因此具有原始史料豐富的特點。《元史》是明朝初年編纂的。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修史。在他即位的那壹年,1368,他上書編撰元史。次年二月,正式開始編輯工作,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宋濂、王逸為社長,並招募隱居山林的王克寬、胡漢等十六人參與編輯工作。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學家,是主要負責人。這次修史,依據的是元朝徐達將軍所俘十三朝的記載,以及元朝修訂的法規《史靜大典》的歷史。因為元朝的最後壹個皇帝元順帝沒有記錄可以證明,所以它無法完成。為了彌補的歷史,明太祖派歐陽友等12人到北平(今屬北京)、山東等地為續集收集史料。1370年2月,明太祖上書再次重建元朝歷史,宋濂、王逸為社長,遊助、北瓊等15名編輯。到今年7月,寫第二本書,只用了180多天。《元史》是壹部誌、傳、表、錄齊全的傳記性著作,共210卷,其中傳記47卷,實錄58卷,表8卷,傳記97卷。記載了鐵木真稱成吉思汗為元順帝的1206年。也就是1370,* * * 165年歷史。《元史》編年史最為詳細,有14卷,占這部編年史篇幅的三分之壹。其次是《舜帝紀》,有十卷之多。這是因為元世祖和元順帝在任30多年,原始史料豐富,所以對他們的描述更為詳細。這體現了元史編纂的實事求是精神,即多編材料,少編材料。比如蒙古建國前後的史料就不多。當時《元朝秘史》還沒有翻譯。因此,只有壹卷成吉思汗和蒙古的傳記。《元史誌》詳細記述了元朝的法規制度,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其中天文、誌、地、河曲史料最為珍貴。《田文誌》吸收了元代傑出科學家郭守敬的研究成果。《歷誌》是根據李茜的《歷議》和郭守敬的《歷經》編撰而成。地理誌以大元統誌為基礎,河渠誌則根據《航運紀源》、《河防通論》等書編纂。如今《大童淵誌》等書已失傳,這些書的內容在《元史》中得以保存,史料價值更是難能可貴。《元史》列傳十四種,大部分沿襲前代史書,只有《史老傳》壹種是《元史》的創新。《釋老》是壹部宗教的傳記性記錄,從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代的地位和發展。儒家、列女、孝、忠、義是記載人物最多的四種傳記類型,表明自宋代以來封建思想統治逐漸加強。《元史傳》的另壹個特點是,所述之事,均以年、月、日詳細記載,進壹步增加了參考價值。《元史》文體工整,用詞樸實,敘事通俗易懂,保留了當時的許多方言和土語,這與朱元璋提倡樸實通俗的用詞是分不開的。宋濂在編撰《元史》時,遵循了朱元璋的意圖,強調“言不應難,行應明白”,所以《元史》不失為壹部好的正史。但由於《元史》的編纂距離元朝滅亡只有壹兩年的時間,所以當時有些元朝的史料是沒有的。大象將軍常遇春攻克開平,繳獲了元順帝北逃時帶走的史料。因為洪武三年六月,元朝的歷史已經修訂了兩次。這些史料都來不及引用了。由於當時的編纂者不懂蒙古語,也沒有做足夠的研究,所以《元史》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應該出版而沒有傳記,甚至連開國元勛的傳記都省略了。有些人有兩本傳記。至於歷史錯誤,音譯不壹致,更是數不勝數。所以在讀元史的時候,要參考《元朝秘史》、《新元史》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