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鎮等人(1985)的《中國古地理圖集》主要以大地構造理論和大量區域調查資料為基礎,是中國大地構造古地理的代表作。崔可欣(1986)、黃等人(1987)、等人(1990)、劉本培等人(191)、周誌毅等人(1995)。
國外構造古地理學的代表著作有齊格勒(1988)、德考特等人(1991)、斯科特塞(1997)、東南亞研究組(1995)、李鎮祥等人(65438)。
目前,國內外構造古地理學表現出與沈積學、地層學、古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相互結合和滲透。研究重點是造山帶沈積與古地理、古特提斯群島和大洋的古地理、全球古大陸的重建,特別是古大陸關鍵部位的重建。它是古地理學的壹個非常活躍的分支。
20世紀60年代板塊理論的誕生為活動構造古地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如地質歷史、古地理和古氣候中的海洋和陸地重建,已被石油地質學家用於研究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在中國,王宏鎮先生在活動構造古地理學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
板塊理論,特別是海底擴張和磁條帶年齡的證據,使古地理和古氣候研究進入了壹個新的領域,地質學家必須重建原始的沈積盆地。這使得活動論構造古地理學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在此之前,大陸漂移學說的出現開啟了行動主義的萌芽階段,其最重要的標誌就是承認了大規模水平運動的存在。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壹些古生物學家和古地理學家已經提出了開創性的推論。在板塊理論作為壹場地學革命的研究高潮中,地質學家以全球構造活動理論為基礎,應用當代古地磁方法和填圖技術,致力於重建地質歷史中的古大陸。許多學者編制了不同地質歷史階段的古地理重建圖和古氣候區預測圖。由於技術和數據密度的不足,全球制圖規模仍然很小,而且是推斷性的。隨著古地磁和測繪技術的進步和資料的積累,這壹領域正在取得實質性進展。Scotese等壹些學者建立了數據庫,根據新資料的積累,不斷修正全球和大尺度古地理重建的成果。孫樞先生曾在第三屆全國沈積學會議上對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趨勢進行了評述。上述活動構造古地理研究的思路很快引起了石油地質學家和沈積地質學家的註意。壹些專題研究對全球油氣聚集的分析更有價值,如法國學者德·高爾特的《特提斯古地理圖集》。古大陸重建與油氣聚集規律研究成功結合的範例體現在克萊姆等人的著作中。Klemme等人在全球範圍內研究了早古生代以來各時代烴源巖形成的油氣資源比例,在古大陸重建的基礎上繪制了全球大型油氣系統分布圖。從而揭示了沈積盆地所處的古緯度古氣候帶及其與古海洋的關系。特別強調了晚侏羅世和白堊紀優質烴源巖的重要性——全球壹半以上的油氣資源都是在這壹時期形成的。這取決於當時獨特的古構造、古氣候和古海洋環境。其中最突出的是被動邊緣盆地形成的巨大油氣聚集。在以中東阿拉伯灣為代表的特提斯洋被動邊緣,形成了世界上最豐富的油氣聚集帶。
在地質歷史上,盆地的演化和內部沈積古地理變化都受盆地的構造屬性、盆地邊緣和盆地內構造活動規律的控制。由於盆地邊界的構造屬性和構造活動規律不同,位於不同板塊或同壹板塊內的不同盆地具有不同的演化過程。同樣,同壹盆地不同部位的不同動力環境也造就了盆地不同的沈積古地理環境。因此,在構造古地理分析過程中,應遵循構造盆地控制和盆地相把握的基本原則,完成構造-巖相古地理填圖。
關於填圖的思路,可以從兩個方面研究構造古地理。首先,以文獻研究資料為基礎,結合研究區構造演化特征,根據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結合構造運動性質和規律研究,查明研究區地塹斷層的位置、形成、活動時間、控盆控相機制。其次,在構造和大規模斷裂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巖相古地理填圖的基礎資料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巖石地層多重劃分對比、單剖面沈積環境分析、橫向沈積相變規律研究、單因素數據統計整理等。在上述基礎資料和圖件編制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構造和盆地演化規律的研究成果,以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沈積相研究方法為基本思路,采用相應的巖相古地理填圖方法(如巖石比值法、優勢相法或單因素分析法)完成研究區的構造古地理填圖。事實上,巖相古地理的分析離不開盆地構造和全球構造的分析,構造分析構成了古地理分析的基礎和前提。但就盆地構造-巖相古地理分析的範圍而言,更應重視構造帶的古地理恢復與分析。
造山帶古地理學是在造山帶地區或經歷造山改造的地區開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在研究過程中要註意三點:壹是地質歷史時期的隆升堆積區不能用“從過去討論現在”的方法恢復;第二,沈積相帶的分布受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基底構造格局的控制;第三,辨析了原生沈積盆地和構造盆地古地理(吳根耀,2003)在盆地構造-古地理重建中的應用,核心是用發展和動態演化的思想研究盆地。
盆山耦合分析是正確認識盆地動態演化的關鍵。所謂盆山耦合,是指造山運動與盆地演化之間存在統壹的運動學過程和動力學機制。就盆山矛盾而言,山地往往是主要方面。但造山帶內部結構復雜,地質記錄不完整,地質現象往往存在多解性。盆地內地質記錄較為完整,對其運動學的綜合研究為造山過程的運動學認識帶來了有價值的參考,對其成盆動力學機制的探討為造山動力學機制的認識帶來了有益的啟示。因此,在用動力學演化的思想研究盆地發展的運動學特征時,要有意識地加強與造山動力學相匹配的盆地動力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