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起源於古代鞭炮。鞭炮又叫“鞭炮”、“鞭炮”。它們在唐代被寫成“爆桿”,在中國南方也被稱為“紙炮”和“鞭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鞭炮連成壹串,就叫“鞭炮”、“鞭子”、“鞭子”。
鞭炮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鞭炮,就像符濤和春聯壹樣,最初是用來驅趕惡靈和鬼魂的。南北朝時,過年放鞭炮是人們的習俗。這壹習俗在《荊楚紀年》中有記載:“正月初壹為三元之日。據說到了月底,雞鳴,庭前燃鞭炮草,以除山邪。”這也是春節人們放鞭炮的由來。可見“鞭炮”壹詞的本義是燃燒竹子,爆炸。
火藥發明後,人們不再燒竹子,而是填充硝石、硫磺、木炭等。在竹筒裏燃燒,導致“爆炸”。然而,直到今天,人們仍然使用“鞭炮”這個詞。
春節為什麽要放鞭炮?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是出於迷信,認為鞭炮可以驅走邪靈,避免瘟疫,保佑家人平安吉祥。關於放鞭炮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因為過年要放鞭炮,恐怕很多人會想到壹個叫“年”的妖怪。
相傳古時候有壹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常年在深海中,但在新舊交替之際,它又出來踐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怨聲載道。有壹次它又跑到村子裏作惡,被掛在門口的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壹個地方,被燈光嚇到了,四處亂跑。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怕紅、怕火的弱點。每年年底,人們在家門口貼紅對聯,放鞭炮掛紅燈,在院子裏燒柴取火,用菜刀剁菜剁肉,鬧出壹番動靜。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在春節燃放鞭炮。
放鞭炮源於驅鬼的行為,但今天人們放鞭炮是為了慶祝新年,因為鬼被趕走了,厄運也被趕走了。
驅鬼
據傳說,古代的人們被壹種叫做“年”的兇猛野獸襲擊,每到除夕。“年”會闖進村子,傷人吞畜,弄得百姓終日惶恐不安。在逃離年的時候,壹個老人來到了村子裏。在村裏老婆婆的幫助下,他答應為人們趕走年。老人在門上貼了紅紙,點了很多火苗,把房間照得通明,還在院子裏燒竹子,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當“年”到達村莊時,他很害怕,慌亂地逃走了。村民們欣喜若狂,紛紛穿上新衣,互相裝飾祝賀。從此,人們壹到除夕,就模仿老人的方法。家家戶戶貼紅對聯,點蠟燭,放鞭炮,敲鑼打鼓守夜,迎接新年的到來。第二天早上,人們會走親訪友,互相祝賀,互相祝賀。此後,這壹習俗越傳越廣,隨著代代相傳,成了今天的過年。
今天,除夕放鞭炮的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朝梁朝景宗《荊楚年譜》中記載:“正月初壹,亦三元之日,謂之月末。公雞打鳴時,在庭前放鞭炮避邪。
文獻記錄
新年放鞭炮是中國的傳統民俗。
人們最熟悉描寫這壹場景的詩句,是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元日》。
除了鞭炮聲中的壹歲,
春風給屠蘇送去溫暖,
千家萬戶前途光明,
總是用新桃換舊桃。
在更早的唐代,詩人賴虎也描述過早春春節時焚燒竹竿的情景:
新日歷只能半開,
亭子裏還滿是灰塵。
憎恨柳樹很難統治,
又惹了東風。
《荊楚歲時記》也記載:“正月初壹。今天是三元的日子。春秋為月終,雞啼。庭前鞭炮。擊退邪靈。”
據《說辭》記載,東方朔《神經》中提到:“西山有人,身長壹尺有余。他們不怕人,但作案時忽冷忽熱。叫山騷。竹子在火中發出聲音。還有山上的騷怕怕……”這些文字是鞭炮起源的最早記錄。這也印證了我們更熟悉的傳說——用鞭炮驅趕“年獸”。
民俗中的聲音和鞭炮,寄托了驅邪避禍、祈求保佑的美好願望。
但是鞭炮會給21世紀的城市帶來很大的麻煩:空氣汙染,垃圾碎片,噪音擾民,春節期間醫院會收治很多被鞭炮炸傷的病人。
當人們看到鞭炮的負面社會效應後,開始討論是否應該全面禁止和取締。雖然禁放的城市逐年增多,但燃放鞭炮的傳統並不能靠理性思考根除。顯然,放鞭炮除了驅魔,還有更深的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
如上文《荊楚隋集》的註釋所述,《黃軒經》曰:“俗人以為鞭炮起於朝廷,國家不應為王所虐。”也就是世俗的人認為鞭炮起源於朝廷照明用的火炬。總督、醫生和普通人都不應該濫用這種國王的儀式。
這似乎和希臘神話中宙斯拒絕為人類提供火種有相通之處。
在《文明及其不滿》中,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文明起源於工具的使用、火的控制和房屋的建造。並認為:“獲得對火的控制作為壹項相當獨特的成就特別突出,這是獨壹無二的……”。他在腳註中提到:
“用‘撒尿滅火’來滿足與火有關的‘嬰兒欲’...原始人把向上噴出的‘火舌’視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
後來弗洛伊德專門為這個腳註寫了《火的獲得與控制》。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普羅米修斯不可能把火藏在空心棍子和茴香桿裏。相反,普羅米修斯藏在陰莖符號裏的,是熄滅火和尿。
他認為,人在得到火之後,為了獲得對火的控制,就用尿來澆火。於是水和火這兩個互不相容的部分統壹在人類對火的獲取和控制上。就像男性性器官需要同時服務於欲望之火和膀胱排尿壹樣,排尿功能和生殖功能不能同時獲得。於是,人們用自己的尿液淹沒了自己的欲望。
可見,放鞭炮驅邪也有同樣的心理意義。火很難控制。蔓延的山火會摧毀房屋和城市,無法控制的欲望會讓人失去理智。在潛意識的獲得對火的控制/欲望的驅使下,人們通過象征和升華竹筒的爆裂、鞭炮的爆裂、煙花的綻放來獲得對自己和自然的控制。
這就是鞭炮更深層的心理意義:對自己欲望的控制。在鞭炮的燃放中,不僅是發泄,更是澆滅了自己的欲望,實現了自制。這也是世界各國在大型文藝演出、重要國際會議和新年來臨之際,用焰火來娛樂和彰顯文明成果的原因。
在大型焰火表演中,北京奧運會的驚人足跡令人嘆為觀止!這樣的藝術將人類文明對煙火/欲望的控制升華到了壹個新的高度。導演蔡國強的另壹部作品《天梯》將這種升華推向了極致。
為什麽春節要放鞭炮?
放鞭炮有辭舊迎新的說法,寓意對新年的美好向往。相傳古時候有壹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常年在深海中,但在新舊交替之際,它又出來踐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怨聲載道。有壹次它又跑到村子裏作惡,被掛在門口的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壹個地方,被燈光嚇到了,四處亂跑。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怕紅、怕火的弱點。歲末年初,人們在家門口貼紅對聯,放鞭炮掛紅燈,在院子裏燒柴聚火,用菜刀剁菜剁肉,鬧得沸沸揚揚,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12淩晨
壹般初壹早上12燃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
除了團圓飯,“關財門”和“開財門”,不同地區燃放煙花的習俗也不壹樣。比如,有些村子會在春節有客人來拜年時燃放鞭炮,有些家庭會在晚上帶著孩子燃放玩具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