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有哪些土地利用觀?

古代有哪些土地利用觀?

土地利用是農業技術的基礎,擴大農用地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農用地產量(即土地生產率)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兩種途徑。隨著人口的增加,中國歷代都在擴大耕地和農業用地的面積,但在考慮其生產政策時,所有的農業經營單位總是著眼於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至少從戰國時期開始。戰國初年,李悝(隗囂)為魏翔,頒布了“善用土地”的教令,指出農田勤耕與否,每畝增減產量三鬥,糧食總產量增減1.8萬石,幅度20%。“盡力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提高土地生產力。荀子還認為,如果把土地耕種好,每畝可以出“幾盆”(盆是量器,壹石兩鬥八升),相當於壹年收割兩次,潛力很大。

要想通過提高單位產量來提高總產量,就不能盲目擴大經營規模。歷代農學家都提倡集約經營,少種多收。例如,賈思勰認為,“壹個凡人應該衡量自己的力量,寧願少好,不要多惡”(《齊書·姚敏》)。陳毅主張“多虛不如少實,廣種不如窄收”(《農書》),提出養殖規模要與財力相稱。明代沈氏農書也主張“寧少而精,勿多而倉促”。這壹命題的出現,不僅僅是因為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小農經濟實力弱。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已經認識到,集約經營,少種多收,在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人力財力的使用上,比粗放經營和粗放耕作更加節約。沈氏農書以桑園管理為例,指出深耕細管,多施化肥,可以“賺壹畝兩畝,而勞力、金錢、土地仍只有壹畝”。他還引用老農的話說:“三擔也是田,二擔也是田,五擔也是田。種多不如種少,既節能又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