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古城位於淮河中遊南岸,古稱壽春,始建於宋代(1068-1224),為棋盤布局的宋城。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於楚高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遷都於此,4次為都,10次為郡,多次為州郡治。
壽縣古城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源地,淝水大戰的古戰場。它被稱為“地下博物館”。壽春楚文化博物館現有國家壹級文物160余件,二、三級文物2000余件。
安豐堂、春秋時期修建的“天下第壹池”、北宋古城墻、壽春古城遺址等都是壽縣古城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以來,壽縣古城墻根據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不斷修繕。它是中國保存完好的七大古城墻之壹,比山西平遙古城早100年。
壽縣古城平面圖略呈方形,面積3.65平方公裏,城墻周長7147米,墻高8.33米,寬6.66米。每個城門都有壹個內外階梯與城堡相連。古城外,東南有護城,寬約60米;北面被水環繞,西面是微生湖。
古城內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東賓陽門、南通萊門、西鼎湖門、北景淮門。四門原來都有守衛甕,其中西門外門朝北,北門外門朝西,東門內外門平行交錯,稱為“歪門邪道”,具有軍事防禦和防汛抗洪雙重作用。八座原有的角樓矗立在城上,如今已全部倒塌。
城墻最初是用平磚建造的。解放後,為了防洪,有的墻是用石頭砌成的,後來又用石頭加固。城裏有壹條涵洞,與外界相通。東西涵壁上分別刻有“尊障流”和“固金湯”字樣。
涵洞上方有壹個月壩,與城墻壹樣高,不僅有利於城內積水的排出,還可以在汛期阻擋外界水流入城內。洪水泛濫時,只要關上城門,水就進不去了。同時,通過涵洞觀察水位,還可以對比城市內外的水位差。這座水利設施曾被譽為古代水利工程中的壹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