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畫怎麽鑒定?

古畫怎麽鑒定?

內容很多,就看妳想不想看了:

古代書畫鑒定

紙張和絲綢鑒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在書畫斷代中有壹定的作用。帛書和紙的鑒定是書畫鑒定的另壹種方式。根據目前民國學者的研究,周朝晚期、戰國楚墓以及後來的馬王角漢墓的帛畫都是畫在壹根細密的單絲上,但至今沒有使用過雙絲(即經為雙絲,緯為單絲)。從五代到南宋,絲綢較前代有了發展變化。表面上看,除了單絲,還有雙絲的形式。這種雙絲的經線是壹組兩根細絲,每兩組之間有壹根細絲的間隙,緯線是壹根單絲。總體來說,元代的絲綢比宋代的粗壹點,沒有宋代的細和白,還處於松散的狀態。整體來看,明朝的絲綢似乎比較粗糙。明朝早中期有壹種低質薄絲。因為這種絲綢太薄,不能滴墨,所以畫家們常常在書畫之前把它放在紙上。紙的材質是判斷書畫年代的另壹個標準。古代紙、漢、晉時期用麻,多以麻布、麻袋、麻鞋、漁網等廢舊材料再生,也用生麻——北方用麻,南方用苧麻。它的特點是纖維粗,很難做細。無光澤,無毛,纖維束呈圓形,有時可見木質素。隋唐五代的書畫大多是用麻紙制作的,如《蘭亭序》、杜牧舒的《張詩》、敦煌出土的大量唐代經書等。北宋以後急劇減少,但到了北遼金時期,仍以麻布為經。以後幾乎沒有用麻紙的書畫了。隋唐時期,我們開始看到用樹皮制成的紙,多為竹子或檀香樹皮制成的紙,其特點是纖維細密,是隨著手工業的發展進步而產生的精品。這種材質也比較暗淡,只比麻紙稍微亮壹點,纖維被捆紮成扁片狀,有輕微的紙毛。還有用桑皮做的紙,特點是纖維更細更亮,紙面容易長出長毛,纖維束扁平。北宋初,書法用墨出現了大量的樹皮造紙。之後,全國各地都生產樹皮紙。書畫用竹料造紙始於北宋。竹子比較硬,最難做漿,因為前人處理不了,所以不用。竹紙纖維最細,光亮無毛,纖維束或硬刺,角外也見角。北宋中期以後,制作書畫用紙的原料都有了,用紙來區分時代就不容易了。

裝飾鑒定

每個時代的書畫裝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可以作為鑒定斷代的輔助依據。比如南宋宮廷收藏的書畫,都有規定的裝裱格式——紹興禦府裝幀樣式,對不同檔次的書畫用什麽材料裝裱有嚴格的規定,比如用什麽頭、用什麽紫菱、用什麽軸;立軸的顏色、尺寸、軸頭都有壹定的格式。元代的宮廷畫是由專人裝裱的。大德四年,“命裝裱師吳之,以古玉象牙為軸,以蓮鵲木錦藍絲為裝裱,精制漆盒存放於司庫,共六百四十六畫。”明代書畫的裝飾形式有了進壹步的發展,增加了書畫卷的介紹,有的用文字書寫,有的是仿宣窄邊,有的是用絹或絹的寬邊。縱軸分寬窄邊,有的還加了詩堂。清宮藏畫裝裱有其獨特的風格。在唐Xi和乾隆時期,裝裱的材料、技術和形式相對較好。卷軸和軸的天棚絲多為淺藍色,輔助防水絲多為牙色絲。靠近繪畫中心的部分多為米色絲綢(或絲綢)。壹些豎井有詩廳,而其他沒有,但壹般有兩個絲帶。立軸桅桿上的圓曲線是定制的,與非宮殿有顯著區別。嘉慶以後,宮廷裝裱質量逐漸下降,立軸的桅桿也逐漸變粗(後來變成方形),有的軸頭不再用紫檀木和紅木,顯得笨拙。手卷也比康幹時期的厚。

印章識別

印章的時代特征和氣息也是鑒別字畫的證據。印章的時代氣息可以從其形制、篆書、刻制方法、質地、印刷色彩等方面看出來。在宋代,很少有書畫作品加蓋畫家本人的印章,大部分畫家都沒有在作品上加蓋自己的印章。到了宋代,印章的材質大多是銅和玉,少數是其他材質。印色分蜜印和水印兩種(南宋後期出現少數油印)。蜜印顏色紅厚,水印顏色淡薄。元代印章的篆書文字和刻制方法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圓形的朱文印章。材料有木頭、象牙、銅、玉等。,而且大部分印色都是油印加水印的。自元代王冕開始使用石刻以來,使用石刻的人越來越多。明初,各種石頭的印章已經相當普遍,篆刻文字的方法也有了新的變化。篆書各字的停筆比原筆畫略粗,但較淺,略黃,與元代的印刷顏色有些不同。明代中後期的印章多為石頭,其他有水晶、瑪瑙、銅、玉等。字體包括中國古代篆書和其他形式。這壹時期的印色多為油彩,也有濃淡色彩,少數畫家使用水印。清初書畫家使用的篆書文字變化不大,但篆書形制和字體趨於多樣化。清代中後期出現了各種規格的印章和篆刻,如浙派、皖派等流派,大多以《說文解字》為主體。印刷顏色來自油性,水印不再使用。

題跋的鑒別

碑文可分為三類:作者碑文、同時代人碑文和後人碑文。壹幅書畫的題跋雖然也否定此作,但很少。最重要的是說明這個作品的創作過程和收藏關系,或者是驗證它的真實性,贊美它的美,所以人們才知道它。但字畫中既有贗品,題跋中也有多種贗品,不能不關註其在字畫鑒定中的“變化”。常見的有真跡古畫附有別人的假後記,或者假古畫附有別人的真跡後記。如果同時有作者在畫上的題字,要明確他和作者的關系。這種情況不壹定從字畫本身就知道,壹定要從壹些銘文中探究。後人的題跋在書畫鑒定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造假在宋代非常盛行。米芾的《書史》記載了王獻之的鵝棒、余士南的書,被王晉卿染成古色,與從外地搬來的碑文、跋放在壹起。當時我也請官員寫這幾卷。如果流傳到現在,雖然宋人的題跋是真的,但帖子本身就是出自米芾。題跋鑒定書畫是否可信,取決於題跋的水平。李鴻的藏書極為豐富,碑文、跋也不少,但其辨偽能力較差,往往以假亂真。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他先得了壹個贗品,嘆為無雙。後來他說實話,說是假的。文徵明的題詞和後記更可信,因為他擅長繪畫,辨識能力很高。鑒定人除了眼力的高低,還要看他對工作的負責態度。董其昌見過不少字畫,但判斷真偽並不認真,不能完全相信他的題字。總的來說,上壹代的鑒賞家更接近古代,看到的東西更多,占了我們的便宜。他們的碑文和後記雖不可信,但仍值得研究和思考。其他證據

其他字:寫其他字壹直都很認真,書畫家也不太可能犯這種錯誤。如字畫或題字,特別是字畫的題字等。,都被認為是偽造者暴露的蛛絲馬跡。禁忌:封建帝王時代,書寫要有禁忌,即寫與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時,少寫壹筆。這叫忌諱,壹般叫缺筆。在書畫上,我們可以看到哪壹代皇帝避免了無筆之字,就可以得出結論,書畫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免的那壹代皇帝,否則就是偽造的漏洞。這個問題壹直被認為是鐵證如山。

年月:字畫或碑文或後記中提到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齡、生卒年,或事實,也會被認為是偽造的輔助標誌。比如張大千的《湘江風雨圖》及其分卷,就影印在《大風堂名記》第壹集。紙質書,長寬度。畫墨筆,水石,風雨竹。自知之明;《風林》已經過去三年了,壹直渴望寫《湘江風波》,盡管日程安排得很緊,但壹直未能交稿。這壹年,我去了京城,帶著酒追著朋友,告別了鹿城之南。我是壹時興起做的,但我為自己糟糕的筆法感到羞愧,我的友誼是愛的。當時我是正統丙寅(十壹年,1446),期待秋七月後的那壹天,在東吳認識了夏暢。鐘的《東吳夏昌書印》和《太常慶書》都印過。此外,北京文物研究所保存有壹卷題畫風,與張收藏的壹模壹樣。畫在原紙上,題末紙色拖熟。細看兩卷毛筆,不淡定了,文字略顯文藝明朗,完全是單槍匹馬。拿夏原畫中的銘文做壹個校勘,知道正統十壹年,丙寅(1446)夏還在吏部讀書,而他的官太常清,在天順至成化五年(約1457-1469)都要醜,所以正統不可能用“太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