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習安平法(轉)
至於如何修習穩妥的方法?在許多佛經、著作和大德開悟中也能找到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在流傳到南方的《阿迦瑪》(I425)中,有如下啟示:“修行者應該盤腿坐在樹林裏,在樹根上或在空地上,挺直背部,開始觀察呼吸,把心思集中在呼氣和吸氣上。深呼吸時,妳要記住:‘我吸氣時間很長’。深呼氣時要記住:‘我呼出長氣’,輕吸氣時要記住:‘我吸入短氣’。輕輕呼氣時,要記住:‘我呼出的是短氣’。此外,瑜伽修行者在吸氣時應該記住:‘我吸氣,感受身體上所有的活動’。呼氣時,妳要記住:‘我呼氣,感受身體上所有的活動’。再次吸氣的時候,妳要記住:‘我吸氣,平靜我所有的活動’。呼氣時,妳要記住:‘我呼氣,平靜我所有的活動’。”《楞嚴經》中的周陀加曾說:“佛祖憐我愚癡,教我安生,坐正,調鼻出入之氣。我按照指示,時不時地觀察氣息,努力了很久,心漸漸細了,知道了氣息的出入,終於窮盡了氣息的生、駐、異、滅四個階段。然後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壹個很大的障礙,最後。佛陀問童淵,正如我所證明的,它是第壹個跟隨空氣的。”鼻根反流也是壹種奇妙的方式,可以進入空氣,感受背後的灰塵。因為鼻根不僅有嗅覺,還有呼吸的功能,反呼吸是指鼻根外的淺呼吸流入腹部,成為裏面的微小呼吸。此外,通過回顧呼吸相位,心臟和呼吸是相互依賴的,出現了流入效應。(這種內微腹息,中國道家稱之為胎息,有延年益壽的作用。在《楞嚴經》中,孫密宗曾說:“我出家時,由佛而生。雖然我沒有被佛家戒律逾越,但我的心經常是散亂的,無法安定下來。因為我不能迷茫和困惑,所以我沒有錯過。當時佛祖教我眼睛要盯著鼻子上的白點,這樣心就綁在壹起了。我遵循如來的教導,照顧我的心靈。過了三七天,我第壹眼看到鼻子裏的氣息,鼻子裏像壹縷黑煙。我的智慧在閃耀,我的眼睛照耀著這個世界。它像玻璃壹樣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的煩惱解決了,煙相逐漸消失,打呼嚕變白。所以我心漏出來,我呼吸出來,我化為光,照耀十方,我會被佛祖授錄,將來壹定會證得菩提佛果。佛祖問圓通,我從心、鼻中汲取智慧和光明,圓照十方,排除壹切漏。我已經證明了,s I是第壹。”南懷瑾教授還提出了壹個非常獨特的做法。他說:“因為普通人調整好呼吸不容易,所以還是先粗喘壹下比較好。濃的氣息叫風,淡的氣息叫氣息。氣息到了,好像不呼吸也不吸,微小的就叫氣息。天臺宗的數、聽、調息,是講息,不是講風,不是練氣。坐上座位後,先修煉風,手結海木(密宗封號)手印,即京劇的蘭花手。煉氣時肩膀要擡起,手臂要伸直,手要放在骨頭上(手太長太短除外)。手臂伸直,肩膀會自然擡起,五臟自然打開,氣就透了。所以,這個姿勢是必須的。接下來,鼻子吸氣時,小腹自然向內收縮,氣息飽滿。如果妳不能再吸氣了,就呼氣吧。很好,又長又慢。放出來的時候又粗又短又急。當妳反復這樣做的時候,當妳充滿氣的時候,妳就不會想去做了。這個時候,妳不要多想。然後妳由氣轉氣,心情自然就平靜下來了。妳感受到鼻子細微的呼吸,妳不想把思想和呼吸分開。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知道溫暖,吸入知道寒冷,妳的思想和呼吸總是和諧的。妳不能離開。如果妳感覺不到呼吸,妳已經在做夢了。慢慢的慢慢的練習這個,當我真的去想的時候,心念和氣息真的是合壹的。密宗的法門叫做“心風合壹”,“心風合壹會使我心安”。至於延長我的病情,讓自己恢復活力,那就更明顯了。在橙書裏,我們還介紹了壹種觀察興趣的方法,叫做內觀(Vipassana),現在整理如下:“安靜地坐著,開始觀察妳的呼吸,最簡單的方法是從妳鼻孔的入口觀察。當氣進入時,感覺氣接觸鼻孔的入口,並觀察它。那個摸更容易觀察,氣太微妙了,所以剛開始,就觀察那個摸。氣進入,妳感覺它進入,觀察它,然後跟著它,跟著它,妳會發現它到了壹個停止點,就在肚臍附近,它停了非常非常短的時間,然後它又出來了,跟著它,再次感覺到觸摸,感覺到氣從鼻孔裏出來。跟著它,跟著它走,妳會再次來到壹個點。氣體會停止很短的時間,然後開始循環。吸氣,gap吸氣,gap吸氣,蓋普。那個差距是妳身上最神秘的現象。當氣進入和停止時,那是妳能遇見妳的中心的地方。當氣出來停止的時候,那個缺口就是宇宙的中心。這兩個中心不是兩回事。首先妳要意識到妳的內在中心,然後妳要意識到那個外在中心,最後妳會知道這兩個中心是壹樣的,然後“進”和“出”就失去了意義。佛陀說:“有意識地跟隨呼吸,妳將在妳的內心創造壹個意識中心。”壹旦這個中心被創建,意識就開始移動到妳的每壹個細胞,因為可以說每壹個細胞都需要氧氣,每壹個細胞都在呼吸。記住,不要自己停下來,讓它自己停下來。如果妳主動去阻止它,妳就會錯過整個要點,因為只要“實幹家”壹介入,觀察就消失了。妳不想為此做任何事情,妳不想改變那個呼吸模式,妳不主動吸氣或呼氣。妳根本不去接觸那種氣息,妳讓它自然流動。它出去的時候,妳跟著它,它進來的時候,妳跟著它。很快妳就會意識到有兩個缺口,在那兩個缺口裏,就有門道。在那兩個間隙中,妳將能夠理解,妳將能夠看到氣本身不是生命,它可能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他食物壹樣,但它不是生命本身,因為當氣停止時,妳仍然在那裏,完全在那裏——妳完全有意識。氣已停,氣已不在,而妳還在。壹旦妳繼續觀察呼吸——佛陀稱之為“Weipashana”或“Anapanashati”瑜伽——如果妳繼續觀察它,觀察它,觀察它,妳會逐漸看到差距越來越大,最後這種差距會持續幾分鐘。壹種氣體進入,然後有幾分鐘的間隙,那種氣體沒有跑出來。萬物停止,世界停止,時間停止,思維停止,因為氣停止了,就不可能思考。當呼吸停止幾分鐘的時候,思考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思考過程需要持續的氧氣,妳的思想和妳的呼吸是深度相關的。在間隙中,妳第壹次知道了什麽是氣中之氣,什麽是命中之命。那種體驗可以解放妳,那種體驗可以讓妳意識到生活本身的體驗。以上關於呼吸間隙的解釋,可以在《丹田呼吸法?6?《1回答壹個客人的問題》這本書裏有壹段非常類似的論述:“因為功夫的深淺,當‘息’轉‘息’或者‘息’轉‘息’的時候,用它的耐力,當它要轉化但還沒有轉化的時候,它不會馬上繼續跑,而是暫時保持原來的狀態,這就是‘持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