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禁忌解釋了什麽,對歷史研究有什麽影響?

古代禁忌解釋了什麽,對歷史研究有什麽影響?

壹、起源:禁忌始於周朝,《左傳》說:“周人終必諱其神名。”但在當時,同音或近音的字是不必避諱的。兩個詞只有壹個是壹樣的,沒必要回避。到了漢朝,這個要求變得非常嚴格。地名、物名、官名、人名都要避免使用帝王甚至帝王祖先的名字。在唐代,同音字是必須避免的。當時的著名詩人李賀,因其父名“晉肅”而不得參加進士考試,導致其壹生失意。韓愈對此事非常氣憤,在《避諱辯》中予以反駁。“父親姓晉名肅,兒子不能中進士。如果他父親的名字叫仁,他的兒子不可能是人!”二、類型:1,避諱君主之名,稱為避諱公共或國家禁忌。壹般適用於過去的七代人。2.避開自己家裏長輩的名字,叫避開家庭禁忌。3.避聖名就叫避聖名。比如秋姓,就是因為避開孔子的名字“秋”而生的。三、方法:1、換詞,即用同音字或同義詞代替。2.減筆畫就是從應該避免的字中減去壹些筆畫;3.不要寫空白。比如唐代,為了避諱李世民,在寫觀音的時候,把觀音這個字留空,就成了“觀音”。4.皇帝即位後,主動把名字改成了生僻字,讓臣民不會因為忌諱而有很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