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的戰役消耗了大量的勞動力,加上季節的變化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自然災害,古代經常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富裕家庭往往有糧食庫存,普通農民家庭則靠當年的糧食收成解決口糧。壹旦發生自然災害,他們不僅壹無所獲,甚至連飯都吃不上。
賈誼在《新書無儲》中寫道:“天下有饑荒,天下共之。”可見,古代的饑荒不是壹次兩次,而是經常發生的事件。從漢代到民國,史料記載的饑荒多達72次。人們因為缺乏食物而活活餓死,有時甚至比死於戰爭的人還要多。
說到這,很多人會好奇。種的糧食沒有收成。沒有別的吃的了嗎?現在的捕魚業這麽發達,古代人不知道怎麽抓魚吃?其實從表面上看,水產確實是饑荒發生時可以替代糧食供應的壹大來源,但問題是古代最容易發生饑荒的地區往往水系不發達。從記載發生饑荒的地方來看,北方發生饑荒的頻率遠高於南方。
除了戰爭,幹旱、洪水和蝗災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中國壹直是農業大國。相比較而言,南方的氣候和土壤比北方好,更適合種植大部分農作物。而且南方水資源豐富,適合大面積種植水稻。它被稱為“魚米之鄉”,大多數地方都很富裕。即使發生洪水,往往也不會演變成饑荒的悲劇。
北方氣候幹燥,幾十天不下雨。農業灌溉依靠池塘和壹些小溪。壹旦幹旱,不僅土地龜裂,農作物絕收,少數江河湖泊幹涸,捕魚就更不用說了。
據《資同治鑒》記載,漢獻帝年間,全國鬧饑荒,起因是蝗蟲和莊稼被吃。這次饑荒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壹次,不僅全國人民四分五裂,而且謠傳局部地區發生了食人慘案。
總的來說,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因為饑荒而吃草,饑荒壹般發生在北方。除了水資源不足,漁業不發達,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也讓他們捕魚意識不強。所以饑荒來臨時,除了打獵,采集野果和草根樹皮是北方人更常見的生存手段。
如今,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人民生活富裕了,就不會再擔心缺糧了。這種變化的背後,不得不提壹個人,那就是中科院院士袁隆平。
袁老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糧可以救國,也可以亡國。他在20世紀60年代的饑荒中目睹了人們餓死,所以他把壹生都獻給了雜交水稻的研究。當記者問他是否特別害怕中國再發生壹次饑荒時,袁老眼含熱淚說:“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