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條巴彥古道穿沙而過,從鶴峰中營經石窯、紅土,經新都壩,經花被、沙地、黃廣田、南裏渡、銀白楊、太陽河,進入雲陽。據黃光田獅子山朱振邦(1723—1792)墓記載,我的祖先以國子監為鹽商,往返成都。中間建了自己的城市恩施,努力工作,創業...我經簡壹往返成都,行程千裏,其間山石落隱,波濤洶湧,舟楫上下,生命與自然爭權奪利。
恩施、宣恩、鶴峰、建始縣之間還有6條人行大道,途經沙地的大馬驛、黃草坡、仁山嶺、木瀆灘、鶴峰口、麥土上、老渡口、羅渡、車河、黃家崖、玉潭口。
古道上,石板路、大量的路碑、口口相傳、店鋪、店鋪等地名完整保存。向燮堂(1865—1904),沙鄉龍角村人。光緒十五年(1889),天主教傳教士在沙開辦了天主教堂。光緒三十年(1904),07年7月17日,法國傳教士主教,在賢、董明德神父及其教民賈澄的陪同下,視察了這片沙地。經過花被時,農民們出於好奇,站在路邊看外國主教的樣子。教區居民賈澄清說,他褻瀆了主教,甚至打了他幾個耳光,並威脅要把他送到縣政府采取法律行動。賈澄清道歉新幣後仍百般刁難,圍觀群眾十分氣憤。在的帶領下,與盛發生爭執,相互推搡、扭打,打死法國主教盛、神父賢、董明德、教民賈澄清等7人,燒毀教堂文物和李的房屋。
事件發生後,包括向燮堂在內的65,438+00人被清政府逮捕,先後在恩施、宜昌等地被殺害。鄂西人民欽佩向燮堂反帝的英雄氣概,編了《謝堂之歌》:“正月歡喜,謝堂練槍,清兵見如篩糠”;“六月霧茫茫,主教神父去殺場,嗚呼哀哉,見閻王。”
9月30日,中法簽訂《石南宗教計劃協議》條款,清政府以1.45萬兩白銀“賠償損失”,並在壹年內再建兩座教堂。分別位於沙集鎮和龍腳村的沙天主教堂和向燮堂墓於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劉尊烏沙底土地堂的人,以合夥學戲為名,接納全國各地的兄弟和窮人,設立香火壇,提出“開市南城,與兄弟坐天下”的口號,制造刀槍,制造土炮,制造火藥,發展秘密武裝。1917年冬,劉尊五世率千余人攻打恩施城。在官坡,他把壹門土炮瞄準了東門城樓,炸掉了城門的壹角,城墻塌了好幾處。他涉水過清江,在北門外的汀克壩登陸,試圖打開缺口。旗手被殺,劉四處逃竄。劉尊五世逃到三岔去除掉它。此後,劉尊第五次疏散到鶴峰、桑植和奉節。1920年初,劉尊五世回到家鄉,以新塘山花嘴巖下的吶喊洞為據點,伺機報復。六月初,被荊二師角部俘虜,到了恩施,在東門外的河灘上被殺。沙地是明代恩施形成的五大集市之壹。相傳孟最早來到這裏,在金雞鎮東北修建茅草房,並開墾土地。明朝洪武年間,黃來到沙地,在這個集鎮的中心修建房屋,集鎮逐漸形成。1990《恩施供銷商報》記載:“沙地為明洪武十三年(1380)孟開發,黃姓所建”,“三十余戶,以2、4、6、8、10為址期”。直到20世紀40年代,形成了壹條整潔筆直的街道,有20多家經營鹽、土布、煙酒的商店和小百貨商店。來自四川、湖南和荊州的商人經常來這裏做生意。1952年,壹場大火毀了市場,1954年,重建了壹家木結構的掛檐傳統店鋪。
麥子土上是明代恩施形成的五大農村集市之壹。明朝末年,黃來到這裏,在今天集鎮西南的平地上種了壹片麥子,取名麥土上,根據麥土上的地形又叫天鵝。在金雞鎮西南1.5公裏的山埡上設置了壹個貿易站。後來在麥地裏逐漸形成了壹條小街。人們把交易站搬到街上,把原來的交易站叫做老場。今天,這個網站仍然存在。
花被是沙堤集鎮西北300米的壹個村廣場,是原料交易點。現在壹些老房子和石板院子被保留了下來。民國15年,花被組組長譚樹勇提議,向恒豐、向景成、朱等十戶在此花被買地,統壹設計和標準,分戶建房,形成長100米、寬5米的直街和長50米的橫街。它有壹個山谷商店,壹個豬市場,壹個倉庫和壹個餐館。商店主要經營當地的手工藝品,如鐵、青銅、陶器、木材、竹子和金銀首飾。商人、立夫和騾馬隊經常往來。花被街上有壹座古橋。
華北大街的主體建築大多保留了原貌,全部是木柱、檁條、椽子、布瓦。開間4m,進深7.5m,扇面九柱(五柱四騎)十壹檁,屋脊6.3m,兩邊飛檐相隔1.2m。幾個梯田飛檐還在,還有店鋪。橫街的新建築很多,街的寬度和寬度保持不變。白巖寨位於清江北岸,沙集鎮西南2.5公裏處。它是壹堵石灰巖墻,長320米,高200米,海拔1.590米。是沙地的制高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83《恩施縣地名》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安百裏起義軍西行入川,路過此地,見此巖壁險峻,固守優勢,自然形成'且壹人守之,萬人不能逼之'之勢,即在崖下紮營,自巖壁下部挖寬約3米,長750米的壕溝。因為巖壁是白色的,所以人們叫它白巖寨。”清嘉慶年間,江夏兩河口人吳因未能參加秦家窯起義而逃往沙地,招兵買馬,召集40名教民反抗官軍圍捕數月,後被官軍用石塊阻擋,全部被火燒死。現在山洞裏的遺跡依然存在。
玉峰山位於沙集鎮以東4公裏,海拔800米。它由三個獨立的山峰組成。最高峰上原建玉皇廟,廟內原建玉鳳書院。山腰有石階盤旋,三峰各有亭名金頂。
仁山嶺,又名仁山,位於沙堤鎮以南5公裏的老熊坡腳下,海拔800米。峰與坡平齊,坡遠看不見,峰高聳如人形,故名。山後有溪,前臨清江,二水相圍,險要難攻。清嘉慶《恩施縣誌·史跡》記載:“人山在崇寧裏老熊坡下,坡上可得。峰頂與坡平齊,遠至十裏二十裏,不見蹤影。峰頂特別人形,叛軍正對著能祖墓,離榮角村的山洞很近。村裏有石頭壹樣的女人,廖家的女人也是人才,可以嫁。成化年間,他起兵反叛廖二氏,劫掠吳健各郡,屢以榮角之險拒兵。鄭德五年,指揮童暢破之,俘首惡數十人,撫黨余人。知道人的巖石是值得崇拜的,就搬到老熊坡的墓旁,挖坑造了壹個石洞,然後挖了後山。雷聲復活了地震,尤其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感覺。”
南臨清江的龍角山,由十幾根獨立高聳的石灰巖石柱和東西起伏的白色巖壁組成。主峰海拔1412米。六百多年前,黃姓先民發現這裏的位置就像城墻的壹角。從東西兩側看,石柱像龍角壹樣直立在山上。相傳東北和西南兩處巖壁是兩條綠龍相遇後的化身。兩堵墻相接的那座山,就是龍首出現的地方。人們稱贊這個地方是個吉祥的地方,所以把它命名為龍角山。山西北是大花被,東南是小花被,統稱龍角花被。山腳下是大寨堡和小寨堡的舊址,曾被安百裏叛軍圍困。
龍角山與榮角山隔清江相望,兩岸風景如畫。明朝成化年間,榮角村反叛石、遼,朝廷出兵鎮壓。明朝鄭德年間,榮郊村民造反,命童昌講和。廣西造反,指揮童暢在榕角引兵立功。明朝十年(1656)農歷正月,偽齊景公王逃入榮角村。1659年,他燒毀衛城,將當地百姓趕入榮郊。胡太守、川太守兩次上告,他都不聽,殺了使者。1664,不敢投降。1665年正月,王把趕出了山,到靖州去乞降。清江古稱沂水,自西向東流經恩施,從三岔分水河進入沙地,經過柳池村、華北村、楠木村、羅渡村,起於南孢子嶺,全長25公裏。2008年,水布埡庫區蓄水至390米,境內水域為高峽平湖,碧波蕩漾。
馬水河發源於建始鐵廠坪,自北向南由南李渡至鄉內玉潭口,經黃光田村、秋木村,在龜山腳下匯入清江,全長12.5公裏。2009年,老渡口電站蓄水485米後,俯瞰河水,天水壹片壹色。
巴溪河發源於崔壩茅田坪,經馬田由西向東進入沙地,經河峰口茶園山坡,在三溪口與建始縣團背河匯合,再經倒龍和沙地裏的首都轉向東南,最後在風子嶺根部流入清江。河水流經三溪口,那裏有壹塊酷似人下巴的巖石,因此得名。
橋頭河發源於沙地鄉楠木源村向家灣,經水蛭溪、道弄壩流入清江。抗戰時期,湖南人李凱文、李盛元父子在青草塘開渠,從橋頭河水中取水,利用水能造紙、榨油、加工糧食,開中國之先河。
刷龍壩河發源於麥土上村左三溝,經黃雞塢農場、刷龍壩進入崔壩。耍龍壩四面環山,山形優美,像壹條耍燈籠的龍。河水清澈,土家吊腳樓沿河而建,飛檐上翹,婀娜多姿。
沙地清江上有大馬驛、新都壩、木瀆塘、中和、龜山河五個渡口,馬水河上有玉潭口、老渡口兩個渡口。
沙地屬於石灰巖地區,次生礦物為黑色礫石,土壤中含有較多巖砂碎屑,故名沙地。《史記》中關於山水、寺廟、古跡、人物、軍事等條目的記載較多,在恩施市的鄉鎮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