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無疑是最重要的作物品種之壹。小米種植至少有六七千年的歷史。甲骨文中稱粟為“禾”,是商朝的主要農作物。在周朝,粟代表谷神,農官也叫後稷。因為周家的祖宗拋棄了後稷,直接叫後稷。商周以後,谷子仍是黃河流域的第壹糧食作物。
Wo原本是小米的專名。當人們想概括這個概念時,因為當時小米是首要作物,所以用來概括小米、水稻等其他糧食作物,專名改為* * *。
小米原本指的是小米的谷粒,出於同樣的原因也作為谷物的統稱。從古代到南北朝,谷子在我國種植的農作物中壹直占據首要地位。小米和小麥雖然也很重要,但是比小米差太多了。
我國發現最早的小米是山西省萬榮縣景村瓦紮謝遺址1931出土的《小米和小米的外殼》,由日本學者、島誠壹帶回,經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鑒定為小米和高粱。但景村遺址包含仰韶文化和龍山時代遺存,標本出土層位不明確。壹些學者對上述鑒定結果持懷疑態度。
另外,在1934-1937陜西寶雞鬥雞臺戴家溝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出土瓦中發現粟粒”,但具體情況不清楚。
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在黃河流域的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粟類作物。如仰韶文化的Xi安半坡、寶雞北首嶺、滑縣袁俊廟、河南洛陽王灣、鄭州大河村等。龍山時期,陜西武將趙家來、山西襄汾陶寺、甘肅東鄉林家、蘭州白道溝坪、永靖馬家灣等地。;甘肅臨夏大河莊,青海樂都劉灣等。齊家文化的;山東交縣大汶口文化三裏河、江蘇邳州大墩子等。在東北、西北乃至黃河流域以外的長江流域,以及中國南方的雲南、臺灣省等地區,都發現了少量的粟類作物。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後,壹系列更早的農業文化遺跡開始在黃河流域被發現。
其中發掘數量最多的是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從1976開始,* *已經挖掘了345個坑,其中80個坑有炭化顆粒堆積,壹般厚度在0.3~2.0米左右,10的厚度超過2.0米,相當於65438+萬公斤鮮糧。
在栽培作物起源於舊大陸的幾個重要地區,如西亞和中美洲,都沒有發現粟類作物,而最早的粟是在公元前3000年在歐洲發現的。因此,我國黃河流域出土的小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小米實物遺存,小米起源於華北已成為國內外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