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生病都是按神農本草經吃藥,都是吃單味藥。單壹藥物雖然效果不錯,但控制起來並不容易。所以在商代,有個廚子創制了藥方,把藥材配好,壹起熬制。這個廚子就是伊尹,中藥湯劑的鼻祖。他寫了壹本書,唐葉靜法,由此誕生了方婧。
在古代,中醫理論體系已有《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難經》完備,方劑體系也有《唐冶經》完備,但沒有正規的辨證依據來指導如何使用經典方劑。由於缺乏正規的辯證基礎,當時的老祖宗用方子就像無頭蒼蠅壹樣,極少有人能正確使用。
到東漢時,河南南陽,還活著壹位名醫,張繼,張仲景!仲景大師運用《黃帝內經》、《蘇文熱論》中的六經指導經典,創立了六經辨證治療體系,為中醫診療奠定了基礎。此後,經典的使用獲得了成文法,中醫開始蓬勃發展。後人也把善用經方的醫生歸為經方。但時至今日,經典學派幾乎已經消失,這是後話了。
仲景先師之後,出了壹個名醫!皇甫謐、孫思邈、葛洪、鄭欽安、陳士鐸、唐榮川、傅青主、李時珍...當然,還有壹位古今通才,又自學中醫的——許陵胎(許陵胎不僅在中醫方面造詣很高,在經典、音樂、水土等方面也有造詣。).
中醫的傳承從宋代開始就被忽視,被誤解。人們開始認為中醫要慢慢來,於是中醫慢醫生的標簽就被摘掉了。這個主流壹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
到了明朝,就更慘了!李時珍的錯誤言論讓中醫跌入深淵。我不知道他是從哪裏想出“古代壹兩約合今日壹元”這壹重要錯誤言論的。從那以後,用藥很輕(無痛),更像蜻蜓。李時珍也讓細辛受了很大的委屈。據本草文獻記載,“細辛不富”之說源於宋代陳誠的《不談本草》:“細辛若只用於末,花不得過半錢,用多則窒塞而死……”。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陳的話:“細辛非華陰,不可為真。壹個人用,花不了錢,悶死了。”雖然李時珍把錢從壹半換成了壹分,那又怎麽樣呢?再說細辛是辛味藥,怎麽能憋氣呢?正是因為他收錄的時候沒有參考中醫經典《神農本草經》,隨便引用,沒有想壹想。可見他的書就是不夠嚴謹,讓細辛受了委屈!!每次開細辛,我都很生氣,因為藥店不讓我拿15克細辛。沒有辦法,只能三克拆開,然後再拼起來。每次遇到凱細辛,我都忍不住咒罵李時珍。
更何況李時珍的錯誤還不止這些,李時珍和葉石天誤導中醫,還有“南方沒有傷寒”的謬論!被誤導的中醫叫溫病學派。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典學派又被打出去了,所以中國大陸基本上只剩下溫病學派了。所以現代中醫主要用的是《本草綱目》,辨證依據的是溫病學理論,不能有效治療疾病,尤其是疑難雜癥(如癌癥、心臟病、結石等。)、雜病、急性病(需要立即搶救的突發疾病)。所以大部分人認為中醫不能治病,開始生病就找西醫。現代中醫也開始自卑,亂改,中醫現代化(無非西化),用西醫儀器檢查,看西醫報告單開藥。所以現代中醫更差。中醫的用藥理論與西醫完全割裂,有人認真研究中藥的成分。這些基本都是徒勞的,因為中醫的很多理論是現在的科技無法探索的。
還請那些還在用西醫報告開藥的中醫。還不如打開中醫經典好好研究壹下。中醫治療肯定不慢,但是我們的後代沒有傳下去。現在的中醫和古代的中醫有本質區別。中醫的歷史就像壹條拋物線。現代中醫的療效就像古代先人探索中醫時亂治病的療效壹樣。但不同的是,先人壹直睜著眼睛努力探索,而後來人壹直閉著眼睛走下坡路或者無視經典,還認為是進步。太荒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