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當代價值的意義。
中國古代文學包含了許多對現代社會生活有影響的內容。如果這些內容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為中國打造更強大的精神支柱服務,那麽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進程就會加快,人民的精神凝聚力就會更強。此外,目前西方文化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中國的網絡、現實生活等領域。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很多人逐漸出現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現象,這對中國優秀文學的傳承和發展是壹個很大的威脅。根本原因是這些人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學在當代的現實價值,而是把古代文學當成壹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認為中國古代文學不能為現實生活服務。因此,我們必須挖掘古代文學的當代價值,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積極作用,將中國古代文學所體現的價值觀與現實生活創新相結合,使其發揮實際作用,為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更多支持。
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壹)影響民族價值觀的形成
中國的國家價值觀體現在中國的對外關系和人民的社會生活中。例如,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始終貫徹“和平發展”的理念,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這種崇尚和平的精神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早已有所體現。比如唐代王昌齡的詩《出塞外》,詩人借明月來表達士兵長期不能回家,對家人的濃濃愛意,其實也隱含了戰爭的殘酷。這場戰爭迫使許多士兵上戰場。上戰場的士兵沒有親人陪伴,戰爭的可怕陰影顯得格外孤獨無助。作者通過對人物處境和心理的描寫,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再如,元代張的詩《潼關山羊懷古》中,作者以秦漢宮廷的變遷,突出戰爭對人們正常生活的影響,警示後人戰爭的殘酷與可怕,從而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如今,中國外交部總是以警告而非戰爭的方式應對他國的挑釁,盡量避免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損害他國利益,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為爭取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除了倡導和平理念,中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學對當代民族價值觀形成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的最高目標是構建和諧社會,“誠信友愛”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當今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
(二)現代人擇友的影響
現代人擇友的標準也深受中國古代文學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在《朋友賦》中,我們用“朋友,* * *不變;朋友;”金》界定了朋友的概念,充分闡述了好朋友在道義上應該互相理解,互相幫助,而不是嘴上說說,阿諛奉承的道理。這種價值在和現代人交朋友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凸顯。小學的思想品德課,老師當然會教育學生要樂於交朋友,不要交壞朋友;在成年人的價值觀中,壹個能夠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朋友是最寶貴的人際資源,是人生難得的財富。《賦》還充分引用了許多名人交友的典故,說明交友與雙方的身份無關,而與雙方的道德品質有關。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朋友,這其實體現了“平等交友”的理念。現代人更看重朋友的道德品質,而不是出身。素質教育的理念甚至鼓勵老師和學生成為朋友,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這是現代交友思想在古代交友思想基礎上的新發展,是古代文學中含蓄的交友觀。
中國的許多古詩也歌頌了美好的友誼。比如《致王倫》中用“桃花潭深於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我的愛》深”來衡量作者的朋友情誼之深。作者認為桃花潭不如朋友之誼深,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真摯友情的贊美。即使在當代,這種真摯深厚的友誼也令人羨慕。歌頌友誼的古詩詞為當代人交友提供了借鑒,也讓當代人向往更純粹的友誼,體現了古代文學對當代人交友觀念的根本影響。
(三)影響當代道德的發展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這並非空穴來風。這種名聲與中國古代人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密切相關。
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傳承,讓中國人懂得了修身養性之道,很多經典的道德著作在風雨後流傳下來。這些道德著作蘊含著中國道德教育的智慧源泉,這些古人的智慧對當代道德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孟子認為,人即使有了巨大的財富,也不能變得好色揮霍,即使很窮很窘迫,也不能改變自己的野心,即使有了權力和影響力,也不能做出理虧的事情。這個道理在當代也很適用。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商人的逐利本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壹些商人改變了自己做生意的初衷,為了追求利益,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生命,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大眾在評價這些人的過程中,滲透著對古人價值觀的認同,充分體現了古代文學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
《史記》中的許多內容也對當代中國人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且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史記》中所表達的道德觀念的重要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史記》作者司馬遷的理想是“研究天空”,強調自然與社會的關系。讀史書不難知道,司馬遷的“天”指的是自然規律,如季節的變化、日月的盛衰,“人”指的是人間的人情變化。在《史記》中,司馬遷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人”,而不是壹個人的事跡。如司馬遷在《伯夷傳》中,並沒有用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伯夷的所作所為如何符合儒家的道德觀念,而是重點講述了伯夷的高尚與輝煌,卻未能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這實際上滲透了司馬遷的“以人為本”思想。司馬遷在論述自然時,論述了自然的走向如何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了人要“變物”的觀點,與當代人文主義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代人文主義也強調關註“人”而非其他事物。甚至在討論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頻繁地用人文道德來衡量人類所作所為的對錯,這其實也反映了古代文學對現代人道德的深刻印象。
第三,結論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所體現的價值觀,既有可借鑒的內容,也有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當代人應該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學,認真分析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內容,並結合當代社會的發展進行創新轉化,使古代文學在當代社會中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為推動我國社會進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