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腸脫垂是指患者直腸壁完全或部分向下移位,甚至脫出肛門的情況。典型癥狀是直腸壁不同程度地向下脫垂,也可伴有明顯的排便或肛門墜脹感。嚴重時可引起肛門失禁,並伴有粘液流出,甚至引起周圍皮膚破裂或膿腫形成;
2.直腸癌,部分直腸癌患者可出現直腸刺激癥狀,如排便後有肛門墜脹感,排便沒完沒了,尿急重,排便習慣改變;
3.肛管周圍膿腫,肛管周圍膿腫可出現在多個部位,但由於骨盆與直腸的間隙比較大,位置較低,膿腫發生時可聚集比較多的膿腫,位置靠近直腸,所以肛門墜地感會比較明顯;
4.前列腺病變或某些婦科疾病,當前列腺腫大或婦科腫瘤壓迫直腸時,也會導致肛門下垂,排便習慣改變。
壹、肛門,即解剖肛管。中醫稱肛門為“靈魂之門”。人們稱之為混蛋。精神與渣滓溝通,傳遞渣滓,故名“驢”或“驢”。《黃帝內經》說:“魂門也是五臟之使,水谷不能久藏。”明代醫家張景嶽說:“渣滓雖固於其瀉,臟氣之盛衰亦依之,故由五臟而成。”也就是說,靈魂門(肛門)的開合,靠的是意念的控制,肝氣的調節,脾氣的升降,肺氣的宣發,腎氣的固攝,才不至於失去常態。從以上文獻的論述可知,肛門是人體排除濁氣,濁氣再生的地方,不僅受臟氣支配,也影響臟氣。
第二,生活中提到肛門,人們往往難以啟齒。但是,它只是人體機能中非常重要的壹部分。中醫也稱肛門為“魂門”,五臟所用。“實”在古代有使臣之意,即五臟的病變都能在肛門反映出來。又說“水谷不能久藏”,說明肛門具有控便功能,而這種控便能力是與五臟主導的大腸的“燥”和傳導功能相協調的。肛門排便時會自然收縮,隨著氣體(屁)的排出,不會帶出糞便殘渣。這是因為肛門具有非常好的感覺控制能力,閉合的肛門具有抵禦細菌和異物進入人體的功能。肛門的皮膚含有大量的淋巴細肛細胞,其自潔能力和收縮能力是人體其他部位的皮膚無法比擬的。此外,肛門內的肌肉和血管的結構非常巧妙,它們之間的協調對人體的腹部器官起到了很好的固定作用。沒有肛門或者肛門功能不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三、肛裂肛門和肛管的皮膚完全裂開,形成壹種慢性感染性潰瘍,稱為肛裂,發生在肛門後部。往往是因為糞便太幹太硬導致肛管皮膚破裂。偶爾發生肛裂時,由於創面小,可以自愈。如果大便經常幹硬,肛裂反復發生,就很難愈合。患者排便時會感到肛門疼痛,如刀割、糞便上有血漬或有少量血液流出。肛裂多由糞便幹硬引起。排便時,傷口受到糞便的刺激和摩擦,引起肛門灼痛或刀痛。中醫將肛裂稱為“肛裂瘡”、“裂痔”、“鉤腸痔”,認為是血熱、腸燥、大便幹燥、排便暴怒、損傷肛門所致。肛裂壹般分為初期肛裂和慢性肛裂。如果排便時肛門有刺痛感,並伴有血滴,血色鮮紅,量不多。如果用手分開肛門,可以看到放射狀的裂口,那麽可以認為是初期肛裂。如果初期肛裂持續時間較長,經常發生,排便後疼痛時間周期性、間歇性延長,排便困難,肛裂加深並有外痔,則為慢性肛裂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