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茅山學派簡介

茅山學派簡介

茅山派,以茅山為中心的道教派別,也稱“茅山派”。茅山派繼承了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別稱。茅山派的創始人是上清派第九世宗師陶弘景。492年,陶弘景在南方齊永明十年退居茅山。他四處尋找楊、、許庸等流傳下來的經書,整理成《高震》、《鄧集》、《淩鎮野圖》等200余卷道經。陶弘景居茅山後,大力推廣上清經,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傳教基地,並由此創立茅山派。陶弘景創立的茅山派主要是上清派,兼容其他道教和儒教。陶弘景之後,茅山派人才輩出,唐宋時期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代,許多著名的道觀出自茅山,如王、潘、司馬、李漢光等。他們經常被邀請到北京講學,舉行儀式,出入紫禁城,受到好評。到了宋代,許多茅山大師都被朝廷封為“先生”,並在劉渾康被任命為嗣主時達到頂峰。茅山派主要在道觀修行,信徒稱為“上清弟子”或“三孔弟子”。他們主要練習上清經,以及靈寶經、黃三經和正義經。在練習方法上,毛以思神念經為主,結合了指導、服食、藥餌、外用仙丹等多種養生術。毛的作品是豐富的。據清長光所著《茅山全誌》記載,古籍記載甚多,如《清代大洞寶典》、《清代大洞寶典》、《清代大洞寶典》等。茅山、龍虎山、葛竈山合稱為“左夫三山”。

胡:中國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道教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