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其歷史遠早於編號記譜法。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形式是聲樂,歌詞的發音用A、B、c等字母表示,在羅馬時代,則用另壹種符號來表示聲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被稱為“諾伊馬記譜法”,是五線譜的雛形。
中國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樂譜用文字詳細描述了指法。它不是壹個符號。後來為了簡化記錄方法,晚唐出現了減法譜來記錄指法、弦序、徽位。敦煌莫高窟收藏了許多唐宋以來的樂譜,其中包括許多琵琶樂譜。到了宋代,姜白石道教歌曲中出現了記錄音高的民間人物譜。
擴展數據
世界上通用的符號是五線譜。
壹種用音符和其他不同持續時間的記號在五條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記錄音樂的方法。五線譜的每壹行和行與行之間的空間從下到上分別稱為第壹行、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和第壹室、第二室、第三室、第四室。
如果線和空格不夠,可以加在五線譜的上面或下面。額外的線和額外的房間分別稱為上面的第壹條線、上面的第壹個房間、下面的第壹條線和下面的第壹個房間,每個代表壹個音級。這些臺階的固定高度取決於所用的譜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