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什麽是卡殼?

什麽是卡殼?

穴位敷貼

穴位貼敷療法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將藥物研成細粉,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甚至唾液調成糊狀,或用凝固的油(如凡士林)、黃醋、大米、棗泥制成膏劑、丸劑或餅劑,或將中藥煎劑熬成糊狀,或將藥粉撒在膏藥上。它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勞動人民在與疾病的長期鬥爭中總結出來的壹種獨特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它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數發展過程,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用樹葉、草莖之類的東西塗抹傷口,治療與野獸搏鬥造成的外傷,並逐漸發現壹些植物可以止痛止血,甚至加速傷口愈合。這就是中醫應用來治療疾病的由來。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專著《五十二病方》,記載“蚊蚋...印薊在其上”,即在百會穴上塗芥子膏,使局部皮膚發紅,治蛇咬傷。書中還載有“敷”、“塗”、“風安”等外敷傷口的方法,外敷藥酒止痛消毒的資料是最早的外敷藥酒的記載,為後人廣泛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和療效已逐漸應用於臨床。《靈樞經》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冷了,會導致臉頰壹天天動,筋熱了就慢了,很難抽出來。用馬藥膏治療,用白酒和肉桂塗抹,慢慢塗抹……”,被後人譽為膏藥的治療方法,開創了現代膏藥的先河。

東漢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描述了灼、熨、外敷、藥浴等多種外治方法,並列舉了各種應用方劑,如五羊膏、玉泉膏等,至今仍有效指導臨床。《神醫秘傳》華佗治壞疽“用極大的甘草,研成細粉,塗以極濃的香油。天天換,十天恢復。”

晉唐時期,穴位貼敷療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金的《肘後備急方》記載“瘧疾多寒少熱,或寒而不熱,來時以醋、附子粉敷背”,大量外用膏藥,如續斷、丹參、雄黃膏、烏毒參膏等。,並註明了具體的制備方法。其通過外用狂犬病腦創傷治療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學的先驅。唐·孫思邈在《孫真人海事方》中寫道:“小兒夜哭,徹夜不睡,有苦水煎服,貼於臍上,清靜自然”,並提出“無病時”要用青搓鹽水搓腳。動起來,避免“寒蟬”等求病先防的想法。

宋明時期,中醫外治法不斷完善和創新,極大地豐富了穴位敷貼療法的內容。如宋代《太平盛輝方》中記載“治風有風,腰腿足寒痛,川前三臍剝皮,散塗絲,片刻即止。”《生肌總錄》中指出“膏潤其膏以祛邪解毒,膏可祛擦任何藏於肌膚之氣”,並初步探討了中醫應用膏治療疾病的機理。明代《普濟方》中有“鼻深腦瀉,生附子粉,蔥泥,湧泉穴”的描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許多穴位敷貼療法,廣為人知,應用廣泛。比如“治腹部水腫,用裸根搗爛貼在臍心,用絲紮。方便的話,腫消了”等。此外,吳茱萸貼心治療口舌生瘡,黃連粉仍用於治療小兒目赤。

到了清代,可以說穴位敷貼療法已經比較成熟,出現了很多中醫外治法的專著,其中以《廣生急救集》和《李龍駢文》最為著名。《廣生記急救》又名《德生堂外治法秘方》,是程鵬誌歷經數十年精心編撰而成。詳細記錄了清代嘉慶以前壹千多年穴位外敷的經驗和方法,並強調在治療過程中應註意“忌口”、“好色”。是後世研究和應用外治法的經典。《急救廣生記》出版59年後,“外治法派”吳師機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寫成了《李龍駢文》壹書。書中對各病的治療以薄膏藥為主,輔以穴位貼敷、熨、洗、顫、揉等多種外治法,並將穴位貼敷療法的範圍擴展到內科、外科、婦科、兒童、皮膚、五官等,提出了“膏治百病”的結論。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對內病外治的機理、方藥、具體應用等進行了詳細論述。,並提出外治法應分十二經脈,藥物應與針灸放在同壹原理的論點。

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對歷代文獻進行了考證、研究和整理,並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他們不僅用這種方法治療常見病,還用這種方法治療肺結核、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傳染病等疑難病癥。比如抗癌中藥制成的化瘀膏,在癌癥的外治法上取得了可靠的效果,不僅有止痛的作用,還有縮小癌瘤的作用。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邊緣、交叉學科的出現,為穴位敷貼療法註入了新的活力。壹方面,利用現代生物學和物理學的知識和技術,開發出新的治療儀器,配合穴位敷貼外治使用。另壹方面,開發了許多主要促進藥物吸收且使用方便的儀器。特別可喜的是,我們開始註意吸收現代藥學的成果來改革劑型和使用方法:有加入化學加熱好處制備的熨帖,如溫灸膏代替;使用橡膠和配合劑(氧化鋅、凡士林等。)為基質,加入中藥提取的揮發油或提取物制成膏藥,如麝香虎骨膏、關節痛膏、麝香痛經膏等。通過將藥物溶解或分解在成膜材料如泡罩膜中制備的藥物膜樣固體絲制劑或包衣劑;此外,在貼劑中加入透皮吸收促進劑,促進治療藥物均勻、持久、高效地滲透皮膚,如復方洋金花止咳平喘軟膏。

穴位貼敷療法不僅在國內影響廣泛,在國外也逐漸興起。比如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部發明的避孕膏,貼在腋下就能收到很好的避孕效果。日本大正株式會社研發的中藥膏藥很受人們的歡迎,比如溫經活血止痛的辣椒膏藥。

穴位貼敷療法的機理復雜,並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制有以下三個方面:壹是穴位的刺激和調節;二是藥物吸收後的藥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

(壹)穴位功能

經絡“內屬臟腑,外接表裏,貫通上下”,是人體運行氣血循環的通道,而穴位則是上述物質在運行路徑中的交匯點,是“肺氣發源”和“人遊行傲”的地方。根據中醫臟腑經絡理論,穴位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關,不僅反映臟腑的生理或病理功能,而且是治療臟腑疾病的有效刺激點。各種致病的邪氣停留在人體內,臟腑功能受到損害和影響,導致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此時,經絡循環部位(尤其是所屬穴位)可能出現麻木、疼痛、發紅、結節或特定敏感區(帶)等異常。穴位貼敷療法的應用,刺激和作用於體表穴位對應的皮膚,通過經絡的傳導和調整,糾正臟腑陰陽的虛實,從而改善經絡氣血的運行,對五臟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狀態產生良好的治療和調理作用,達到以皮固表,以毒養表的目的。

(二)藥效作用

徐青·大春曾經說過:“煎藥不足以治百病.....用膏藥貼住,堵住它的氣,使藥性從毛孔進入它的經絡,疏通經絡,或提取,或攻散,比吃藥特別厲害。”用藥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淺表病竈,擴張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能使藥物通過皮膚、毛發由表及裏,通過經絡的運行,連接臟腑,溝通表裏,發揮強大的藥用作用。正如《卓立駢文》所言:“入皮,入肉,吸氣,融於滲出物”。且配合其用藥,可祛邪氣,拔毒氣出門,抑制邪氣清泄;能扶正固本,調理營衛,調理升降,調理陰陽,保護五臟;能挫五郁之氣,化資源為資源。

我們知道,影響藥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了藥物的理化性質和藥理性質外,還與皮膚固有的滲透性密切相關。現代醫學證明,中藥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藥物在穴位的皮膚吸收途徑主要有:壹是經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吸收,藥物可通過壹種或多種途徑進入血液循環;第二是補水。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是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藥外敷“吸而不脫”、“氣閉而不泄”,局部形成汗液難以蒸發擴散的封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由5% ~ 15%增加到50%。吸收水分後,角質層使皮膚水合,使角質層的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使其致密。研究證明,藥物的透皮速率可提高4 ~ 5倍,皮膚溫度可從32℃提高到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施藥所含的鉛皂是壹種表面活性劑,能促進被動擴散吸收,增加表皮脂膜對藥物的滲透性;第四,芳香藥物的推廣。應用處方中的芳香類藥物含有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其較強的滲透性和遷移性可使皮質類固醇的透皮能力提高8 ~ 10倍。

(3)綜合功能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藥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本質是集經絡、穴位、藥物於壹體的復合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壹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壹般情況下,口服壹種藥可以治病,外敷壹種藥也可以治病。比如口服芒硝可以治便秘,敷臍也可以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那就是外用壹種藥物可以治好病,但口服壹種藥物卻不能治好病。比如大蔥可以治便秘,但是口服大蔥治不了便秘。此外,還有很多單味藥,如炒蔥、炒鹽、炒蒜等,用於治療不同證候的疾病。僅從辨證治療和藥性適應癥的角度,很難理解壹種藥物可以治療多種證候的疾病。我們認為除了中藥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和經絡穴位本身的外界敏感性和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同壹個穴位用不同的藥物治療同壹種疾病,療效也是不壹樣的。作為治療哮喘的貼劑,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姜汁)的療效明顯好於哮喘膏(天南星、白芥子、姜汁),可見藥性也起壹定作用。有的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可見穴位和經絡的作用。比如咳嗽貼天。定喘穴、舒菲療效明顯,貼其他穴位或非穴位療效不明顯;神闕穴是遺尿、痛經敷的首選。

這說明穴位貼敷對人體的主要表現是壹種綜合作用,既包括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也包括藥物本身的作用,而且總的來說,幾種治療因素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 * *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藥物的溫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溫刺激結合藥物的外敷,必然會增加藥物的療效。許多辛辣中藥在溫暖的環境中特別容易被吸收,從而增強了藥物的功能。當藥物外敷於穴位時,刺激穴位本身,激發經絡之氣,調動經絡的功能,從而更好地發揮整體的行氣活血、滋養陰陽的作用。

穴位貼敷療法有以下特點:

(壹)直接作用,適應癥廣

穴位貼敷療法是藥物直接刺激穴位,通過透皮吸收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於其他部位,具有相對直接的作用。其適應癥遍布臨床各科,“可與內治並行,但可補內治之不足”,對許多慢性病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療效。

(二)藥物安全,無懲罰。

穴位貼敷療法不通過胃腸道給藥,對脾胃沒有傷害。它在治療中不犯罪,在治療中不犯罪,在治療中不犯罪。即使在臨床應用中出現皮膚過敏或水皰,也可以及時停藥並給予對癥治療,癥狀很快就會消失,可以繼續使用。

(3)易學易普及

穴位貼敷有很多簡單的藥物配伍和配制,易學易用,不需要特殊的醫療設備和儀器。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家屬,都可以邊學邊用。

(D)廣泛的材料,廉價和節儉的藥物。

除了稀有藥材(如麝香)外,穴位貼敷使用的藥物大多是價格低廉的常見中藥材,有些甚至來自於日常生活用品,如蔥、姜、蒜、辣椒等。而且這種方法的用量很小,既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又能節省大量的藥材。

(五)療效確切、無創、無痛。

貼敷療法結合了針灸和藥物療法的長處,處方組成多來自臨床經驗。經過長時期的歲月和歷史驗證,療效顯著,無創傷、無痛苦,特別適合怕針者、老幼體弱者、拒絕服藥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