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和西千佛洞的總稱。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也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裏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懸崖上。南北長約1.600米,自上而下呈五層排列。高度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似蜂窩鴿舍,蔚為壯觀,不同尋常。它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藝術中心。秦前福建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壹位薩滿信眾來到這裏,看到鳴沙山上金光閃閃,有千佛洞,便萌發了開鑿之心,後成為佛教聖地,取名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莫高窟遭到了自然的侵襲和人類的破壞,但仍然有來自十六個國家的莫高窟。
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石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的最大寶庫。如果將壁畫排列起來,它可以綿延30多公裏,是世界上最長、最大、最豐富的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藝術非常感興趣,並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敦煌學”。莫高窟是壹座集古建築、雕塑和壁畫於壹體的藝術殿堂,尤其是色彩斑斕的壁畫。敦煌壁畫的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廟、宮殿所不能比擬的。環顧洞內和洞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雲、藝妓音樂、仙女等等。有佛教故事畫、經典畫、佛教歷史畫,也有神異畫、資助人畫像,還有各種精美的裝飾圖案。莫高窟的雕塑久負盛名。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大部分洞穴都保存有雕像,這是壹個大型雕塑博物館。莫高窟是壹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是壹部圖像百科全書。莫高窟1961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被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還被收入蘇聯中文版第九卷,書名為《莫高窟》。列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六年級語文課本第二冊題為《敦煌壁畫》。外國遊客對莫高窟的評價是:“看到敦煌莫高窟,就相當於看到了整個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風光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最大、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的最大寶庫”。敦煌莫高窟建於公元366年,在清朝1500年期間,在三英裏長的鳴沙山上壁上修建了480多個洞穴,上面覆蓋著彩色佛像和帶有佛教故事的壁畫。有2000多尊彩色佛像,其中最大的有33米高。壁畫技藝高超,數量驚人。如果有壹邊是相連的,它可以被安排成壹個超過50李龍的畫廊。此外,在壹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價值很高的古代卷軸、文獻、卷軸等。從市區到莫高窟約25公裏,車程約25分鐘。莫高窟古稱千佛洞。這並不是說有壹千個佛或者壹千個洞。佛語壹般指很多佛和洞。中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的名氣之所以遠超其他石窟。第壹個原因是敦煌莫高窟開鑿較早,有1643年的歷史。二是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洞穴492個,密如蜂巢,錯落有致,綿延1600余米;第三,雕塑和壁畫精美。彩塑2499件,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說,敦煌莫高窟不僅是壹座大型雕塑博物館,更是壹座佛教藝術畫廊。據莫高窟碑文記載,公元366年,壹個叫樂尊的和尚遊到鳴沙山東麓。此時夕陽西下,夕陽照在對面的三圍山上。他擡起眼睛觀看。突然,他看到山頂金光閃閃,仿佛有千佛在金光中閃爍,又仿佛香神在金光中起舞。壹心修行的樂尊,被夕陽映照下的沙漠奇觀所感動。他的父親不知道這是壹種礦物。於是樂尊俯首稱臣,下定決心要在這裏拜佛修行,於是請來工匠在懸崖上挖了第壹個洞。後來人們陸續修建,經過十多個世紀的努力,挖了1000多個洞穴。此後,佛門弟子、大公貴族、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此捐錢開洞。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經久不衰。
編輯本段進化概述
莫高窟前,面對著南北長1680米,高50米的黨泉河。洞穴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高達五層。它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碑》記載,秦開國前二年三六六年,樂尊和尚路過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佛,遂在巖壁上開鑿第壹窟。此後,禪師法亮等人繼續在此建窟修行,稱為“沙漠石窟”,意為“沙漠中的高處”。後人改稱“莫高窟”,是因為常見“漠”和“莫”。還有壹種說法是:佛教徒說,建佛洞功德無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沒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興盛起來,武則天的洞窟就有壹千多個。安史之亂後的莫高窟
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造像活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漸衰落,僅重修前朝洞窟,鮮有新建築。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們才再次關註。莫高窟從北魏到元代共有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僧人在此從事宗教活動。有487個洞穴,都有壁畫或雕像。北區共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有壁畫或塑像,其余都是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後安葬的地方,有土炕、竈炕、煙道、龕、臺燈等生活設施。兩區492個洞窟有壁畫和造像,其中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唐宋木飛檐5件,蓮花柱、地磚數千件。[1]
編輯這段的藝術特色
建築藝術
在現存的500多個洞穴中有492幅繪畫和彩色雕塑,包括禪宗洞穴、寺廟洞穴、寶塔洞穴、圓頂洞穴、“影子洞穴”和壹些寶塔。最大的石窟高40多米,寬30米,最小的石窟不到壹英尺高。中央塔是早期保留下來的外來石窟形式,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消化吸收了外來藝術,使之成為中國的民族形式。很多都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色造型藝術
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天王、金剛、力士、神仙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塑。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山野泥塑木雕像),題材豐富,工藝精湛,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唐代第17窟人像雕塑,與河西都城的統壹相憎惡,且雕像在侍者附近繪有五線譜,將雕像與壁畫融為壹體,是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高僧畫像之壹,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豐富多彩,各種佛教故事、山水、亭臺樓閣等建築繪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制作的各種場景,是十六國至清朝1500多年間民俗風情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也可以發現古代藝術家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的長處,這是中華民族文明發達的標誌。不同朝代的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的光輝篇章,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圖像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魏晉至北宋時期的經書、文獻、刺繡、畫像等約5萬件。除了漢語的文字文獻外,利特語、波羅語、慧谷語、吐蕃語、梵語、藏語等各種民族語言的文字文獻約占六分之壹。文件的內容包括宗教文獻、文學作品、契約、帳冊、公文和信件等。敦煌藝術的發現聞名中外,對中國古代文獻的補充和整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2]石窟內的佛像
莫高窟是以壁畫為主,造像為輔,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大型石窟寺。其石窟主要有禪宗石窟、中央寶塔石窟、宮殿石窟、中央佛壇石窟、四壁三龕石窟、大象石窟、涅槃石窟等。洞穴的大小變化很大,最大的洞穴16達到268平方米,最小的洞穴37不到壹英尺高。石窟外原有的木神廟,由回廊和棧道相連,但很多已經不存在了。莫高窟的壁畫繪在洞窟的墻壁、屋頂和神龕上,內容深刻,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變化、神仙、資助人、裝飾圖案等七個主題。此外,還有許多繪畫表現了當時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爭、建築、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明麗瑰麗,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中國五代以前的畫大多已經失傳。莫高窟的壁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圖像和圖案。據計算,這些壁畫如果按2米的高度排列,可以排列長達25公裏。莫高窟所在的懸崖土質松軟,不適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了四尊巨佛是石胎做的以外,其他都是木骨做的。雕像都是佛教的神靈和佛教徒,有單人畫像和集體畫像等多種組合。群像壹般以佛為中心,兩邊站著弟子和菩薩,從3到11不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良塑。這些雕像精美、生動、富有想象力、造詣很高,與壁畫相得益彰。它是壹個九層的天篷,又名“北象”,在崖洞的中間,與崖頂同高,雄偉壯觀。它的木結構是土紅色的,屋檐很高,輪廓錯落有致,屋檐隨風而響。其間有壹尊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繪有石胎和泥塑。是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中國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樓外有兩個通道,不僅可以用來觀看附近的大佛,還可以作為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源。這個洞的屋檐在唐文德元年(888)之前就有了,當時是五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莫高窟的佛像被重新創作。
建成,並改為4層。1935再次改建,形成現在的9層模型。在莫高窟的壁畫上,美麗的飛天隨處可見——敦煌的城市雕塑也是壹個彈著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天妃是侍奉佛陀和因陀羅的神,能歌善舞。墻上,在茫茫宇宙中飛翔,有的捧著荷花的蓓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像流星壹樣;有的穿過高樓,就像遊龍壹樣;其他人隨風翻滾,無憂無慮。畫家以其獨特的曲折的長線和和諧的意趣,給人們呈現了壹個美麗空靈的想象世界。絢爛的色彩,飛揚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畫家對理想天國充滿激情和情感的描繪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中馳騁馳騁的不竭激情。也許正是這種激情孕育了壁畫中所標榜的想象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