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成都產的麻紙就是天下第壹。在浣花河附近,有近100家造紙廠。到了唐代,蜀紙是皇家貢品,尤其是成都麻紙,被定為朝廷的官紙。唐朝末年,王公貴族寫詩畫圖,都花大價錢從成都買蜀紙。
成都造紙廠深深影響了中國的造紙工業。據史書《新唐書·地理誌》記載,唐代進貢紙張的地方很多,有常州、杭州、越州、梧州、衢州、宣州、漳州、池州、江州、忻州、衡州。
古代的紙分為五類原料:以大麻為主要材料制成的麻紙;青瓷皮、桑皮、構皮等原料制成的皮紙;竹紙;混合了各種原料的紙漿紙;以廢紙和新材料為漿的復壯紙成都麻紙最好,有白麻紙、黃麻紙、桑麻紙、亞麻紙。《新唐書》中提到的貢紙種類很多,如宜州黃白麻紙、杭、梧州、衢州、越州細黃紙、周俊大樣紙、宣州、衢州案紙、子紙、周浦細白紙等。
玄宗、玄宗入川避難,大批官員、學者湧入成都。此外,成都是雕版印刷的發源地,形成了繁榮的文化出版市場,紙張需求量大增,進壹步促進了成都造紙工業的發展。作為壹個古老的高科技造紙工業,四川壹直領先於全國,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
硬黃紙在唐代制造的紙張中也很有名。唐代人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光澤、美觀等優點,被稱為硬黃紙。紙張的半透明性可以用來制作字畫作品的復制品。
除了硬黃紙,藍韻紙也很有名。相傳此紙為唐代著名誌怪小說家段所制,質地良好,為當時人所稱道。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茅穎傳》中也談到會稽生產的另壹種紙,他幽默地稱之為“會稽君先生”。這種紙實際上是由構樹的樹皮制成的。
還有壹種紙叫“六合紙”,產於江蘇六合。這張紙也是很久以前用大麻和樹皮做的。其實早在唐朝就有了。按照宋代米芾的“十篇論”,這篇論文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他說:“唐朝人漿是慢麻紙書,清亮綿長,水進不去。”日本蜀尊博物館所藏的經書中,三國蜀中貴族鄉公幹路元年所寫的《比喻經》,就是用這種紙寫的。
中唐以後,造紙術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經過特殊加工的“彩紙”。其中最著名的是產於蜀郡成都,即四川成都浣花溪畔的“木陶建”,因女詩人薛濤創作而得名,是蜀簡紙中的上品。此後,《蜀劍》不斷發展到現在。當然,唐代的《蜀劍》是很難見到的。
水紋紙是唐代的名紙,又稱“花簾紙”。這種紙在光線下觀看時可以顯示除窗簾線以外的亮線或圖案,旨在增加紙的潛在美感。
水紋紙的制作方法有兩種:壹種是在紙簾上織出紋理或圖案,因為造紙時簾面較薄,所以紋理明亮,出現在紙上;第二種是在紙上壓壹個用木頭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紋理或圖案的模具,就像證券紙、貨幣紙的水印圖案壹樣。
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錄》和《新唐書》。宣紙成名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筆記》中寫道:“善人宜置宣紙數百張,上蠟臨摹。”說明唐代已經將宣紙用於書畫了。
唐代日常用紙有短白窗簾布紙、蠟紙、布藤角紙、黃麻紙、白麻紙、桑葚紙、桑根紙、雞林紙、苔紙、建中女兒綠紙、雞蛋紙、宣紙、松花紙、流沙紙、彩霞龍紋紙、斜紋紙、松木紙、蜂蜜紙、壹曼紙、松木紙。
唐代紙張產量可觀,種類繁多,用途廣泛。除了寫字畫畫,還有其他用途。根據文獻記載,紙被用來做燈籠、糊窗戶、做衣服、帽子、窗簾甚至盔甲。
自唐代以來,徽州已成為生產“文房四寶”的重要基地。除了佘艷和輝墨,誠信堂紙業也備受推崇。南唐皇後李煜把這種紙視為珍寶,稱贊為“紙中之王”。他專門在南唐烈士在金陵過節宴飲、讀書、讀奏章的地方設立“承心堂”存放,還專門設局命程制作這種上等紙張,取名“承心堂”紙,供宮中長期使用。誠信堂紙質量極高,但傳世甚少。
惠福紙長2尺,寬1尺,厚達數層絲綢,史無前例。鄱陽白紙,只要壹匹馬,也是當時的新產品。此外,浙江造紙業也有所發展,吳越王曾刻達拉尼經典8400卷。
後來唐朝的造紙技術隨著對外交流傳入西方。先是在撒馬爾罕建立了中東第壹個造紙作坊,794年在巴格達出現了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從此造紙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