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尤魯,1946,加入中國* * *生產黨,1962年調任蘭考縣任縣委書記。此時,該縣遭受了嚴重的內澇、沙塵暴和鹽堿災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的領導方法和群眾路線,與全縣幹部群眾壹道,與嚴重的自然災害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努力改變蘭考的面貌。
他患有肝癌,但他仍然忍受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幹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尤魯精神。有壹部同名電影。
焦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生活所迫,童年只讀了幾年書,在家參加勞動。日偽統治時期,焦壹家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他的父親焦田方走投無路,被迫上吊自殺。焦屢遭日寇毆打囚禁,後被押解到撫順煤礦當苦力。
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焦從宿遷縣回到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沒有解放,但* * *生產黨已經帶領群眾在這裏開展革命活動,焦自告奮勇當了民兵。當過民兵後,參加了解放博山縣的戰鬥。
焦於6月1946+10月在本村加入了中國* * *制片人黨。不久,他正式參加縣武裝部工作,在當地領導民兵,堅持遊擊戰爭。後被調往山東渤海地區參加土改審查,並任組長。
解放戰爭後期,焦隨軍離開山東,到了河南,被分配到尉氏縣工作到1951。歷任副區長、區長、區委副書記、共青團縣委副書記。後調任陳留團委、鄭州團委工作,任團委宣傳部長、第二副書記。
1953年6月,焦響應黨的號召,調到洛陽礦山機械廠參加工業建設。他在這家工廠擔任車間主任和科長。在此期間,焦還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了壹年多。1962年6月,為加強農村工作,焦被調回尉氏縣任縣委書記秘書。同年2月,65438+,焦調任蘭考縣,先後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
位於豫東黃河故道的蘭考縣,是壹個飽受風沙、鹽堿、漬害的老災區。焦踏上蘭考土地的那壹年,正是這個地區連續三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壹年,全縣糧食產量跌至歷年最低水平。
從第二天起,他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饅頭,食之無味。”他拖著慢性肝病的身體,壹年多的時間,走遍了全縣140多個大隊的120多個。
在帶領全縣人民治沙、治水、改良土地的鬥爭中,焦樹立了榜樣。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檢查風口,探流沙;下著傾盆大雨的時候,他率先涉水過齊腰深的洪水,去看洪水流動。大雪紛飛時,他帶領幹部訪貧問苦,上門給群眾送救濟糧。
他經常鉆進農民的草廟、牛棚,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抗擊自然災害的寶貴經驗壹點壹滴濃縮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財富和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尤魯對同誌和人民充滿熱情。他常說* * *黨員要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關心和幫助他們。他的心裏裝的是全縣的幹部群眾,而不是他自己。他經常肝部疼痛,以至於不能開車。即便如此,他仍然用手或硬物托住肝臟,堅持勞動和下鄉,直到被強行送往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因肝癌去世,享年42歲。臨死前,他唯壹的組織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子裏。”我沒有活著治好沙丘,但我死了也會看著妳治好沙丘。"
同年6月+10月,中共河南省委號召全省幹部學習焦同誌忠誠為黨和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2月,1966新華社播發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全面介紹焦的感人事跡。
第二,穿山甲
龐娜,女,32歲,黨員,寧夏大學數學系1998畢業。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研究生學歷。畢業後先後在中寧中學、中寧縣團委工作,2009年至今在洪武區管委會任職。
龐納同誌經歷了從學校到機關,從機關到農村的工作過程。她壹直在工作中成長,在磨煉中成熟。不同的工作環境和高度的責任感,鍛造了她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優秀的組織領導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
“奉獻是壹種幸福”。作為壹名黨員,龐納同誌壹直致力於黨的各項事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龐娜同誌勤奮敬業,顧全大局,尊重領導,團結同誌,形成了紮實的工作作風,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第壹,樹立求真務實的形象。
從言傳身教和壹件小事做起,勤懇踏實,對同事真誠誠懇,虛懷若谷,言行壹致,表裏如壹;二是樹立開拓進取的形象。她自覺遵守黨委和政府的規章制度,無論做什麽工作都高標準、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自覺保持壹種拼搏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三是樹立團結協作的形象。圍繞全縣工作大局,積極提高個人工作能力,與機關其他同誌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培養了合作奉獻精神。
洪武是壹個特殊的區域,是縣委、政府乃至全縣人民共同打造的移民搬遷區。因為大部分搬遷群體都是縣裏的貧困戶和殘疾人,洪武發展每壹步都很艱難。但是,再難,也不能阻擋洪武人民搬遷、改造家園、美化家園、建設家園的腳步。
她始終把搞好洪武搬遷群眾的生活生產發展作為自己的首要政治任務!從無到有,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為力所能及的困難群眾做好每壹件實事、好事,積極為洪武發展建言獻策。
作為管委會工作人員中唯壹的女同誌,她壹直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不管多累多忙,她都覺得值得,因為她堅信所有的付出最終都會有回報。
面對困難,她從不低頭認輸;不要在原則面前讓步;工作中敢打敢拼,與洪武地區農民群眾感情深厚。龐納同誌在工作中堅持“為民所愛,為民所利”的原則,努力發展農村經濟,維護群眾利益,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工作。她在管委會和村組幹部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
俗話說,榮譽只代表過去。只有把過去的榮譽當成壹杯倒掉的水,才有足夠的空間去獲得新的成功和新的榮譽。今後,龐納同誌將在平凡的崗位上繼續更加努力,為建設和諧富裕的新中後衛貢獻力量!
第三,石傳祥
石傳祥出生在壹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在14歲的時候逃到了北京郊區,被生活所迫,成了壹名挖糞工。在舊中國,掏糞工不僅受到社會的歧視,還受到行業內壹些惡勢力的壓榨和剝削。石傳祥在這些糞霸手下幹了20年,飽受壓迫和欺淩。
解放後,新中國給了他做人的尊嚴,工人階級當家作主,讓他驕傲。他對黨充滿了感激。他用壹顆樸實的心記住了壹個通俗的道理:拉糞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壹部分。他把挖糞當作壹項非常光榮的勞動,以身作則,以吃苦為樂,任勞任怨,滿腔熱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65438-0952,加入北京市崇文區保潔隊,繼續從事城市保潔工作。這時,北京市人民政府為了表示對清潔工人工作的尊重,不僅規定他們的工資高於其他行業,而且盡量減輕掏糞工的勞動強度,把過去運送糞便的輪式貨車全部換成了轎車。
交通工具改進後,石傳祥合理計算工時,挖掘潛力,變七人大班為五人小班。他帶領全班從過去每班50桶到80桶,他自己每班扛90桶,每班最多5噸糞。
小區裏的居民享受著幹凈優美的環境,但他背糞的右肩被磨出了厚厚的老繭,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和諸多榮譽。1954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956當選崇文區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國* * *生產黨。
1959年,石傳祥作為全國先進生產者,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英雄會”。劉少奇主席握著他的手親切地說:“妳挖屎的時候是人民的公仆,我當主席的時候也是人民的公仆。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石傳祥高興地說:“我會永遠聽黨的話,做壹輩子掏糞工。”從那以後,他工作更加努力,也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
石傳祥於1975年逝世,享年60歲。去世前,他反復叮囑兒子要繼承父業,做壹名有名的環衛工人。
第四,居裏夫人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瑪麗·居裏是世界科學史上壹個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才華,在物理和化學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因此成為唯壹壹位在兩個不同學科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瑪麗·居裏於1867年出生於波蘭華沙。她是家中五個女兒中最小的壹個。她的父親是中學數學和科學老師,收入有限,母親也是中學老師。瑪麗的童年不幸福。她媽媽得了嚴重的傳染病,由她姐姐照顧。
後來母親和大姐在她不到10歲的時候去世了。她的生活充滿了困難。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她獨立生活的能力,也讓她從小就磨磨蹭蹭。
動詞 (verb的縮寫)陳金水
陳金水出生在錢塘江邊。氣象學院畢業後,他只身前往青藏高原,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氣象臺。這裏的環境非常惡劣,終年積雪,空無壹人;因為壓力低,他吃不到熟飯;他吃不到新鮮蔬菜,因為什麽也不長;由於缺氧,他患了心血管疾病。
但是,陳金水投身於祖國氣象事業的決心從未動搖。他在這裏呆了30年,印證了他的肺腑之言:我的壹切都屬於祖國的氣象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