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四個著名的碑林,即陜西Xi的碑林,山東曲阜孔廟的碑林,臺灣高雄南門的碑林和四川西昌的碑林。
Xi安碑林位於Xi安南城墻魁星樓下,因碑林而得名。這是壹座藝術寶庫,藏有中國古代最早、最著名的石碑。始建於1087,最初是為了保存唐代開元年間刻的十三經和石臺小經而建。後來代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到了清代,這裏開始被稱為“碑林”。
整個碑林展示了從漢代到清代的65,438+0,000多代碑誌。而且收藏時代系列齊全,跨越2000多年。
這些碑帖書法風格,包括篆書、隸書、隸書、行書、草書,充滿了名家名作。無論從書法藝術、考古學、歷史學的角度,都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代表作品有東漢的《曹全碑》和魏晉南北朝的《司馬方殘跡》。經學石刻代表的是唐代的《石臺小經》和《開城石經》。見證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交流的碑刻有《中國唐代大秦景教碑》、《唐代三藏序》等。
東漢曹全碑全稱“河陽使曹全碑”,刻於東漢鐘平二年十月二十壹日。明代萬歷年間初時,在陜西合陽故城沈村發掘,石碑印章遺失。
是我國漢代碑刻中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整、字體清晰的作品。此碑是東晉學者王昌、王敏、王弼為紀念歷史人物曹權的功績而立。碑文主要記錄了東漢末年的歷史事件,為研究東漢末年的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座紀念碑是壹個垂直的正方形,高2.73米,寬0.95米,有20行,每行45個字。楷書是隸書,用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美觀靈動,書法工整精細,充分顯示了漢代隸書的成熟和風格。碑上鐫刻著立碑人的名字,有處士、縣中三長老、鄉中三長老、門下獻酒人、門下議事人、杜佑、妳的傳說等人。
這座紀念碑的石頭是全黑的。如果塗上油脂,會閃閃發光。石碑精細,碑體完整。是漢碑和漢代隸書中的精品,也是我國漢碑中為數不多的保存較為完整、字體清晰的作品。
《司馬方殘碑》出土於1952。出土時只發現碑的上半部分,已經裂成三段。剩余長度為1.06米,寬度為0.98米..
印章上有四行“漢校尉荊司馬君碑頌”,15字樣依然清晰。北洋16行,中間兩行損壞,142字。殷碑上線14刻有官榜,下線18不成文,可識字41。
此碑文為楷書,其風格和筆法具有北魏早期碑文的基本特征。
《石臺小經》碑刻於745年。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作序、註釋和書寫的。
《石臺孝經》的第壹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序。唐玄宗為《孝經》作序,表明要以“孝”治天下。其次是《孝經》原文,小字是唐玄宗對《孝經》的註解。
石碑呈長方形,上有方額,方額左右浮雕為獸,上下雕雲,覆石。碑下有三層方形臺階,稱為“石臺孝”。
《開城石經》刻於837年,故稱《開城石經》或《唐石經》,又因其建立和合,故稱《雍石經》。
這塊碑文是楷書。此碑文字跡清晰,筆畫精美,易抄易讀,對當時傳播儒學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文有12種,如《周易》、* * *刻有114塊石碑,每塊石碑都是兩面刻的。每塊經石高約1.8m,寬約0.8m。下面有壹個方形的座椅,中間插著壹個平板,上面放著壹個平板,有3米高。。
《中國景教在大秦流行之地碑》是描述唐代景教傳播情況的石碑。此碑高1.97米,下有龜座,總高2.79米。車身上寬0.92米,底部寬1.02米。正面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頌碑”,楷書32行,行書62字,* * 1,780漢字,數十種。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壹位來自古波斯的傳教士,名叫阿羅,歷經艱辛,沿著於闐等古西域諸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了國都長安。後來他拜見唐太宗,要求波斯在我國傳播。
此後,唐太宗頒布法令允許他們傳教,於是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流傳,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譯成中文的記載。
碑文還引用了大量中國史書中的儒、道、佛經典和典故來解釋景教,講述了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誕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然是波斯傳教士寫的,但他的中文知識極其淵博。
除了這些石碑,在Xi安的碑林中,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顏李沁碑》和唐代書法家歐陽通的《道長碑》等書法精品。此外,還有唐代的《昭陵六馬》、《驪山老先生像》等碑文。這些不同類別的代表作品,共同構成了Xi安碑林燦爛的碑刻文化。
曲阜孔廟碑林位於山東曲阜孔廟,每代碑林2000余塊。
唐、宋、金、元、明、清共53塊石碑,大多是祭孔修廟的記載。除了漢字,還有滿語和八思巴語,是中國大型碑林之壹。
其中漢代著名碑刻17處,如史晨碑、義英、夫子廟、李奇、孔謙、孔軍、孔表、孔保及夫子廟殘跡等。,漢碑數量為中國之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跡有黃初碑、賈世駿碑、張夢龍碑、李忠選碑、夫子廟碑等。在孔子舊居西隅的黃瓦方亭,有壹幅乾隆禦書《舊居井贊碑》,也是藝術珍品。
此外,展室還嵌有584件石刻,其他地方還有各代石刻1200余件。
臺灣省高雄南門碑林建於1791。壹開始是小陳,8門6炮,身高兩米多。
南門碑林,又稱大碑林,位於南門城右側。館內有清代遺留下來的61塊石碑,數量相當多。61銅鼓碑的歷史淵源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學科、建造、建築圖紙、贈銜、墓道、公告。如果妳仔細閱讀它的含義,妳也可以了解到當時社會的許多情況,這是非常有趣的。
西昌地震碑林位於西昌南廬山廣福寺,有100多塊石碑。石碑記載了西昌、冕寧、甘洛、寧南的幾次大地震,詳細記錄了西昌1536、1732、1850三次大地震發生的時間、前震、主震、余震、震區範圍、人畜傷亡和建築物損毀情況。
西昌位於安寧河和則木寺河斷裂帶上,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地震帶之壹。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強烈地震。碑林為我們研究強震是否在同壹地點重復發生、發生時期和內在規律提供了實物資料,既可與歷史文獻進行對比,又可彌補其不足。在國內真的很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