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人類不需要也沒有能力把食物和藥物分開。所以中醫有“藥食同源”的理論。
這種原始的藥膳並不是真正的藥膳。真正的藥膳,只能出現在人類掌握了豐富的藥物知識,積累了烹飪經驗之後的時代。
自從有了文字,甲骨文和金文仲中就出現了藥和飲食這兩個詞。“藥膳形成”壹詞最早記載於《後漢書女俠傳》:“母調藥膳,大恩大德。”
西周時期被稱為“名醫”的官員,主要負責準備周天子的六食、六飲、六餐、百饌、百醬的口味、冷熱程度和分量。“名醫”所做的工作類似於現代營養學家的工作。
《李周天官》中記載的醫生遵循“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的原則
原則;選擇醫生遵循“酸養骨,苦養筋,鹽養脈,氣養苦,肉養甜,竅養順”的原則。這些都是比較成熟的藥膳。
可見,中國人早在先秦乃至西周時期就有非常豐富的藥膳知識。
中國第壹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收集了大量的藥物品種,如薏苡仁、芝麻、葡萄、山藥、核桃、桂圓、百合、木耳、橙子、柚子等。,並記錄了各自的功能。這些品種是制作藥膳的配料。
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共有13個方子,其中有6個方子屬於藥膳。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記載了很多藥膳,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療效很大。
我國有著悠久的食療歷史,歷代關於食療的著述也非常豐富。除了《黃帝內經》,晉代葛洪的《神仙吃法》,北魏的《食經》,唐代孫思邈的《飲食禁忌與千女同食》,元代孟鶚的《藥膳》,元代胡思慧的《食飯》,明代陸鶴的《食草集》,清代的《隋》。據統計,歷代食療文獻有123種,586卷,內容豐富,居世界之首。
多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都形成了食用藥膳的趨勢。在“回歸自然”困難的現代社會,藥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這不僅是為了品嘗美味的食物,也是為了充分發揮藥膳的療效。
現代藥膳與烹飪技術和現代醫學的結合,使得色、香、味、形都非常好,更加引人註目,越來越多的人應用藥膳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