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曹丕篡漢後,有人批評他。那麽,李淵篡隋後是不是也挨罵了?

曹丕篡漢後,有人批評他。那麽,李淵篡隋後是不是也挨罵了?

中國傳統歷史強調忠君、家族、天下等觀念,對王莽的評價壹般不高。總的來說,他只是壹個“偽君子”,壹個千古壹聲的罪人...漢朝政治家王莽篡奪皇權,於公元八年即新太祖建立國家並稱帝。可以說,王莽權力的上升與外戚的崛起密不可分。

早在漢武帝時期,劉驁就不關心政治,荒淫好色,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的妃子王處理。到了漢哀帝的時候,王妃家的野心暴露無遺。哀帝死後,大權旁落,王氏家族成員王莽乘機奪取皇權,建國後稱帝。從此漢朝斷代,王莽“新朝”取而代之。

古代有這樣壹種現象:“皇帝可以無能,臣子不可以謀權篡位。”很明顯,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裏,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地位受到尊重。即使他不稱職,也可以被很多人代替。王莽作為朝臣,犯下以下罪行,謀求權力篡位,在古代是不敬的。可見王莽自然是歷代文學中惡名昭彰的典範。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認為王莽是“造反賊”。

那麽,王莽這輩子真的不可原諒嗎?

在筆者看來,王莽確實有不正當的手段,但他的壹生依然輝煌。他甚至說王莽在新朝執政期間的所作所為堪稱典範。他倡導的思想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為燦爛的中華文明做出了貢獻。所謂“王莽篡漢”,更像是對失敗者的稱謂,是王莽永遠無法擺脫的罪行。

在封建專制時代,古代人的思想受到規則的限制,受到極大的束縛。長期受封建思想的灌輸,個人思想也發生了變化,無形中臣服於權威。這是意識形態奴役的結果。對於統治者來說,維護皇權至上是壹種有效而穩定的統治手段。它有利於各民族的服從和國家的穩定,從而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

可見,培養忠君思想是封建制度的壹大特色。歷代昏庸的皇帝不在少數,反叛皇位的臣子更是數不勝數。按照古人的思想,皇帝的昏庸是常事,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壹部分。任何壹個朝代總是有興有衰,因為昏庸推翻了它。

當然,這裏的推翻是以“失去民心”為前提的。同樣,在封建禮教的前提下,有些人篡位奪權,卻很少得民心,也會被後人唾罵,被扣上漢奸賣國的帽子。

可惜的是,王莽在後人眼中被視為“叛賊”。漢朝的壹次篡位導致了漢朝的滅亡。難道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嗎?西漢末年,統治者昏庸無能,浪費在聲色犬馬之中,國家大事的大權落在他的手中,他的滅亡成為必然。王莽奪取皇權不是因為他能力強,而是因為他懂得等待時機,這是漢朝給的。

歷史上人們比較熟悉的兩次篡漢,分別是王莽篡漢和曹丕篡漢。那麽,為什麽看不到曹丕的詛咒呢?

我們先來看看背景。東漢末年,三國亂世。曹操依仗皇帝結交諸侯,建立宏圖。此時漢家雖有,但已名存實亡。經過多年的征服,民眾對東漢早已不抱希望,民心盡失。所以曹丕繼位後篡漢建魏,不會引起民間反抗。另外,曹丕雖然篡漢,但曹魏整個國家都是被曹馬融打下來的,和漢朝沒有太大的聯系。

再看王莽,他雖然抓住機會果斷篡位,卻不得人心。王外戚集團從皇權內部滲透並奪取政權。雖然西漢末年起義還在繼續,但還沒有到人與人完全分離的地步。而且西漢統治國家兩百多年,忠臣眾多,怎麽能輕易認同王莽呢?在古代,繼承講究血統。王莽雖然篡奪了漢室,占據了政治主動權,但民眾表面上屈服了,內心卻是忠於漢室的,這壹點從東漢王朝對基業的建立和更新就可以看出來。

漢朝破而復辟,向後人證明了皇帝的昏庸無非是推翻新皇帝,建立新皇帝,不變的爵位就是正統。漢光武帝劉秀做得對。三年後重新做人稱帝,年號仍為“漢”,既表明了自己的正統身份,又借助西漢的影響奠定了基礎。

翻閱古代史書,歷代史家學者給王莽的評價無非是“奸臣”、“奸臣賊子”、“詭計多端”、“陰險狡詐”。時至今日,這幾個字依然是王莽無法擺脫的標簽。後人認為王莽潛伏在漢朝,城府極深,口是心非,是個小人。甚至有人說王莽年輕時就有“篡位”的念頭。

但根據我們的閱讀,我們看到的是王莽本性善良、孝順父母、從小照顧寡居的嫂子和侄子的例子,這顯然與封建時代所倡導的王莽形象相悖。

王莽做官後,節儉清廉的形象深入人心,經常關心百姓疾苦,解決了許多社會問題,在民間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後人解釋說,王莽的壹系列表現都是假仁義,是為了籠絡人心而做出的伎倆。對於這些說法,我們只能選擇中立。畢竟歷史太久了,沒有辦法找出真相。

如果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作者對歷代王莽的評價,多是出於政治需要,而非人民的真實願望。作為“篡位者”,王莽只會毫不留情的抨擊,而不會褒獎,畢竟沒有哪個封建統治者願意看到“篡位”壹次。

王莽出生於公元前45年。他的父親和哥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值得壹提的是,王莽的姑姑是漢朝皇後,但這並沒有給他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承擔了養家糊口的重任,不僅要照顧他的母親,還要照顧他的遺孀和侄子。

可以說,王莽的童年生活異常艱辛,而他的表哥卻過著奢華的生活。差距之下,王莽通過長期的磨難,堅定了鬥誌,錘煉了堅強隱忍的性格,為日後的騰飛奠定了基礎。為了改變現狀,王莽也積極充實自己,跟著陳深學習。

求學期間,他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地閱讀經典,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知識面和閱歷。童年的苦難並沒有摧毀王莽。相反,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他養成了尊卑有序、勤政廉潔的品德。公元前23年,王莽的叔叔王峰病重在家,躺了幾個月。王莽很忙,沒日沒夜的照顧他,從不抱怨。

每次王峰吃藥,王莽都是自己煮。為了防止湯太燙,他自己試,等溫度正常了會端給他叔叔。這壹切被汪峰看在眼裏,深受感動。王莽的孝心遠遠超過了他的子女。他決定幫助王莽在朝鮮謀得壹個官職。就這樣,在王峰的推薦下,王莽入朝為官,成為了壹名黃門郎。沒過多久,我又升職了,被提升為上尉。

當時王莽才24歲,真是年輕有為。

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的侯把自己的家鄉讓給了王莽。當時王莽在朝中赫赫有名,是賢良的代表。他的大臣們對他印象很好。王上送了胡藝後沒多久,其他名士也聯名上奏皇上,說:王莽賢良,學識淵博,理應委以重任。漢成帝也很賞識王莽,於是順手封他為新都侯,官至騎校尉、光祿大夫兼助手。

可見,王莽的興盛主要靠的是他的知名度,這與他早年與英雄豪傑的廣泛交誼是分不開的。王莽成名後,不奢不奢,依然節儉。據了解,在他家裏,從來沒有留下過閑錢,所得的工資都用來幫助孤寡名流,有時甚至會把衣服和馬匹捐給客人。或許這是王莽結交英雄、收買人心的壹種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做得很棒,口碑很好,支持者很多。

作為壹名官員,他敢於嚴格執法,深受人民的尊敬。比如有壹次,王莽的堂弟春雨長公然調戲徐皇後,還經常私信。這件事傳到王莽耳中,他沒有計較親戚關系的徇私,而是果斷向漢成帝報告了淳於長的不敬。後來淳於長在獄中被殺。還有壹次,王莽的兒子殺了他的婢女。王莽得知後,先是憤怒聲討,然後逼迫父母自殺。

關於這兩件事有很多爭議。有人說,王莽為了別的目的,舉報了他的表哥,逼死了他的父母。表面上是為了義,實際上是為了貪,取得皇帝的信任。關於真相,眾說紛紜。如果王莽做這壹切只是為了自己的事業,仔細想想會非常恐怖。

對王莽的正面描述遠非如此。

據說他特別關心整個生活,在人民心中地位很高。比如公元2年,民間大旱,莊稼大減產。更糟糕的是,蝗災在壹些地區造成了災難,人民苦不堪言。王莽得知災情後,夜不能寐,派人到災區實地勘察。與此同時,他在各地籌錢籌糧,分發給受災群眾。

王莽還邀請了太皇太後,要求削減開支,勤儉治國,為人民樹立榜樣。救災中,王莽與災民同食,與* * *榮辱與共,極大地穩定了民心。他還以自己的名義捐款捐地,幫助人民救災。在他的領導下,朝鮮所有官員慷慨解囊,齊心協力幫助人民度過這場災難。從這件事來看,王莽可謂是以身作則的典範。

綜上所述,歷史對王莽的評價顯然有失公允。如果真的有人了解王莽的性格,相信沒有人會相信他會是壹個反派。即使他有篡位之罪,也不應該被抹去。我們還是應該客觀看待王莽的壹生。新朝建立後,推行了壹系列惠民政策,但仍有很大成就。然而在後來的朝代,這些成就都被否定了,留給我們的只有無奈的嘆息。

王莽雖然在歷史上是壹個頗有爭議的人物,但古史家卻把他視為壹個以“正統”觀念篡奪皇位的“巨奸”。但近代帝制結束後,王莽被許多歷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壹位社會改革家”,認為:“他是壹位有遠見、無私的社會改革家。”嚴伯贊也認為:“王莽是中國最有膽識和智慧的政治家,王莽改制應該可以改善當時矛盾重重的社會經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