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帝辛,有些讀者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另壹個頭銜幾乎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商周。大家都很熟悉他,也許是因為諸神的浪漫,暴虐無常,冷酷無情。和他在壹起的妲己是千年老狐貍,禍國殃民。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帝辛真的那麽專制和無用嗎?也許不是。還是那句話,真實的歷史可能不是誰能還原的。我們在這裏只是盡可能全面地描述壹下,對不對,留給讀者自省。
帝辛,後來被稱為商紂王,統治了大約30年,是商朝的最後壹個國王。改墨夷為朝戈(今河南杞縣)。《史記·殷本紀》說他“足智多謀辨疾快,嗅覺靈敏,物質力量超群,手握猛獸”。事實上,帝辛繼承王位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重視農桑,發展生產,為商朝的穩定繼續與東南作戰,成功擊退東夷,把商朝的影響擴大到江淮地區。帝辛統壹東南後,向東南傳播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融合。
那個紂王這麽好?
首先,很明顯,周人實際上侮辱和鄙視。據《說文解字》引用訓詁法解釋:“殘忍捐義者謂之”,即惡毒壞人。但現存《逸周書》的《釋法》中並沒有這樣的表述。史記中說“天下稱周”,是商、周的天下還是後世的天下?
應該不是商朝的天下。
商朝滅亡後,宋朝的商朝遺民曾寫了壹首詩贊美他們的壹位祖先,即《詩經·尚青·玄鳥》。詩中說“武丁之孫,吳王無敵”,“疆域遍,四海來假”,“殷受命宣,白露為蓮”,既是褒,也是拜。但武丁之後,商族沒有人有這樣的武功了。所以胡適在《儒林外史》裏把它頂在孔子頭上。
這引發了壹場爭論。馮友蘭(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指出,武丁之後,確實存在壹個武功高強的君主,有考古和甲骨的佐證,但他沒有指名道姓。後來,郭沫若在批駁儒學時,對《行記》進行了批判。他說:這個人就是帝辛——“帝辛對我們國家發展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商朝末年有壹件歷史大事,就是治理東南,這件事從周朝開始就幾乎被史家全部抹去了。”牧野之戰後,“殷人受周人壓迫,路往東南,由狄夷、代人經營。”“說得再透徹壹點,我們紀念殷,應該是為了中國南方長期耕種的原因。”因此,“在殷人的心目中,不會像周人所看到的那樣被視為殷人。他們將稱他為“武王”並紀念他。其實都過去了。”所以,郭沫若親臨殷商故裏,不無感慨:“殷新之功勝於吳州,殷新之惡莫須有。殷新的名字應該被恢復,殷新的不公正應該被解除。”他還稱贊帝辛:“百克洋人死”,“統壹中國吸引此人”,“中原文化創立,殷人居鵲巢”,可以說是為帝辛翻案的徹頭徹尾的辯白。毛澤東也認為:“紂王是壹個很有能力的人...那時紂王非常有名。商朝人民都很支持他。”
事實上,關於帝辛的爭議自古就有,但我們選擇了壹個典型的爭議。
顧是明末偉大的知識分子和反清義士。他親身經歷了祖國的衰落。在吸取了慘痛的教訓後,他深刻認識到壹個殘酷的現實:壹個帝國的衰落是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以至於很難回到過去,除非決定,否則不足以創新。他研究了商朝末年的歷史後說:“前人說殷死於周人的殘暴,我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盤庚倒臺以來商朝貴族的種種行為是商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所以崇禎雖然比以前的皇帝更加勤政睿智,但卻是生逢其時,最終成為亡國之君。崇禎自縊,和帝辛的自焚,何其相似。所以,雖然“王者非亡國之王”,但商朝的滅亡是難以避免的。
再來說說妲己。
很多非官方的故事,演繹的傳說,甚至官方的故事,都說妲己是紅顏禍水,千古淫蕩的罪魁禍首,有名的罪名大概有四條:
第壹,為了討好美人妲己,紂王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獸,放在鹿臺和鹿苑,每天飲酒作樂,徹夜不眠。
第二,嚴冬的時候,妲己看到有人赤腳在冰面上行走,就認為其生理結構特殊。因為好奇,他讓人把這個人的腳砍掉,研究他不怕冷不怕冷的原因。
第三,妲己看到壹個大腹便便的孕婦。為了滿足她的求知欲,它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看看裏面是怎麽回事。結果母子倆的生命就這樣白白浪費了。
第四,妲己曾力勸紂王殺了忠臣,挖出他的心來研究,以證實傳說中“聖人之心有七竅”之說的是與非,但沒有看到任何結果。
帝辛晚年熱衷於燈紅酒綠的娛樂活動是事實,虐殺行為也有確切的記載,但這是妲己的錯嗎?
妲己其實只是個美女。據《左傳》記載,公元前1047年,起兵攻占了蘇家。有的蘇無力抵擋商軍的強大進攻,有的蘇被迫投降,獻出自己的牛羊馬匹和美女妲己。所以,妲己是商朝的戰利品,帝辛縱欲女色,築鹿臺,做酒池,掛肉為林,壹應俱全。不過,怎麽感覺這麽熟悉呢?是啊,商周和妲己,他們怎麽越來越像夏傑和伏羲了?
帝辛的罪狀與盧癸太相似,根本就是壹個人編造出來的。然後,聯系淮南妙子荀說“三代相召,千歲有好名聲;不難看出,帝辛的罪行是“千年敗亡”的結果。
再來看顧頡剛的《七十惡事件時代》。他指出,帝辛在周朝時實際上只有6起犯罪,戰國時有27起,西漢時有23起,東晉時有13起,這些都是日積月累的。而縱觀帝辛的罪行,可信度越低,罪行越多;史料越少,年齡越大,他們的罪行越具體,越詳細。這壹觀點與郭沫若的論點不謀而合,也使孟子在紂王“家有遺德,善政”的說法中有了立足之地。我也是這麽說的:愈愈愈復雜。那麽,針對妲己的第二條和第三條指控是否過於詳細?非常難以置信。
偉大的歷史學家、古史派領袖顧頡剛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中國古代史是由層造成的”的觀點,在20世紀初引起了學術界的大地震。按照顧頡剛先生的說法,“這有三層意思。第壹,“時間越久,傳說的古代史就越長。“比如禹是周人心目中最老的人,堯舜之於孔子,黃帝神農之於戰國,之於秦,盤古之於漢。第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說中的中心人物越來越大。“比如舜,在孔子那裏只是壹個無為而治的聖人,在堯典裏成了齊之後治國的聖人,在孟子那裏成了孝的典範。第三,我們無法知道壹個事件的確切情況,但我們可以知道傳說中壹個事件的最早情況。我們既不能知道東周的歷史,也不能至少知道東周戰國時期的歷史。我們無法知道夏商的歷史,但至少可以知道東周的夏商歷史。
也許根據這壹理論,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帝辛“千年敗亡”的過程,權衡其罪行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況且第四個罪名,殺比做,更不可能是妲己的主意。後附頁說妲己是九尾狐,其實是因為妲己身上有蘇九尾狐的圖騰,而她自己並不是真的狐貍。比幹之死實際上是商朝末年政治鬥爭的結果。
另外,誰在抹黑“帝辛”?
要知道是誰在抹黑,首先要知道這樣做會讓誰受益。比如西周的時候,告訴人們做事沒有辦法,讓他們覺得是為天做事,從而鞏固統治。
第二,敵人。對商業的仇恨和對帝辛的恐懼使他們竭盡全力誹謗和詆毀他們神壹樣的對手,以喚起士兵的團結,減輕他們的恐懼和恐慌。
第三,內奸。這可以分為兩類人。壹類是神棍,壹類是王朝內部的叛逆者。後壹組可以分為兩組。壹派是以魏子和姬子、比幹為首的皇室在野黨,另壹派是商朝貴族。他們都因為祖甲的禮制改革而失去了壹些原有的權力和權利。而到了帝辛,商賈內部已經四分五裂,神權與王權、統治集團與反對派、皇權與貴族之間鬥爭重重,帝辛沒有人可用,只好重用外來人才——費仲、費廉、鄂來等。,進而引起反對黨尤其是貴族的強烈反彈。
第四,戰國哲學家。出於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先秦諸子都用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古代史誕生於戰國——既然商周沒有辦法,為什麽不潑壹盆臟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