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呂思勉筆下人物的生活

呂思勉筆下人物的生活

光緒十年二月初壹,生於江蘇常州十字街6-8-18號魯故居董宅。

光緒十五年(1889),我醜,陪伊學年信讀書,讀《通鑒集》、《水道大綱》、《讀史地紀要》。

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呂思勉研究的還挺早,而且說這個時候和史學有關。那壹年,母親和姐姐給講解《正史簡編》,父親讓他讀《日知錄》、《二十二史註》、《史靜文編》。

光緒十八年(仁臣,1892),呂思勉選擇到江浦縣任教,家人隨他而去。他於1897年回國,呂思勉在江浦生活了4年。晚年寫了《青春的回憶》,記錄江浦早年的生活。

光緒十九年(1893,圭司),呂思勉家境開始惡化,於是不再耽誤老師教學,而是父親自學。父親太忙的時候,母親和姐姐幫他解釋。母親開始教《說文解字》。

光緒二十年(1894,吳佳),呂思勉開始閱讀新書和報紙。他讀的書有的《瀛寰誌略》、魏源的《海洋地圖集》、鄒的《五洲萬國圖》、日本岡本監的《萬國史記》、蔡爾康譯的《泰西新史》、王韜的《普法之戰》等。

光緒二十二年(沈冰,1896),我在父母、老師、朋友的指導下,閱讀了儒家經典的子集,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呂思勉開始讀梁啟超主編的《泰晤士報》,梁啟超的所有著作都是必讀的。當時我最相信康梁的理論,深受影響。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呂思勉能夠寫字了。從父親的命令來說,他的所作所為是由於石泉先生和薛亦莊先生;還看了兄弟們的《通鑒集錦》,大概半年就看完了。

光緒二十五年(1899,己亥),呂思勉赴江陰小試,考入陽湖縣學堂。呂思勉的父親叫他多讀書,文末不要兢兢業業;我開始閱讀官方歷史,以及子同治建,斯Ku全書摘要,通點,通知和趙溫明選,並寫了幾部史書和歷史散文。

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呂思勉開始寫日記,取名《丈量裏記》,以後每年改名,冠上有小序,沿上有例。然而,大部分日記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毀。那壹年,呂思勉開始學習填詞和作詩,並自學古代史名著。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醜),呂思勉說:“我們此時所向往的,其實是舊社會所謂的經濟之學(按‘經世濟民’和‘經世濟國’的意思)。在壹切政務中,我們都知道大綱,但並不深入和詳細。”那壹年,他寫了《關於魯夫汀的筆記》(在呂思勉編年體叢書上發表)。

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印),呂思勉從早年就開始關註國計民生,從水利、稅收、吏治到百姓衣食住行、物價的變化,都壹壹記錄下來。大部分收集的資料在抗日戰爭期間被銷毀了。

光緒二十九年(桂茂,1903),呂思勉赴金陵考課後,許多文章都是在場的幾代人寫的。因為我從小喜歡下棋,所以下完之後不馬上回公寓,而是會去夫子廟茶店看人下棋,很晚才回來。呂思勉不僅精於棋藝,還深入研究了棋局、棋譜乃至棋史。他收集了壹生的棋譜,說“只缺三種”,但都丟了。

光緒三十年(1904,陳佳),聽信元史專家屠呦呦,受其影響,關心民族問題。與於玲女士(又名蔡瀾)結婚。俞祖籍常州,歷代為官:祖父俞應熙為浙江衢州知府,父親俞為清末進貢學生。石喻機敏而善於觀察,做事細心,做家務也極其努力。光緒三十壹年(1905,義四),65438年10月至次年2月,呂思勉在長洲私立西山兩級小學教授語文和歷史。

光緒三十二年(1906,丙午),呂思勉的父親於165438年10月5日去世。讀正史。

光緒三十三年(1907,丁偉),65438年10月至6月,在蘇州東吳大學任教,“暑假因氣味不同而辭”;

當年(65438+10月至1909,65438+2月)被屠孝寬(屠吉之子)聘為常州府中學教師,教授歷史和地理。

光緒三十四年(1908,戊申),呂思勉母親於11年8月去世;與朝鮮學者秋景秋交往。

在(1909,)元年,與陳、王冠石、和錢淑玲組成詩社,互作詩文,這是第壹次。當時先生對寫詩作詞很感興趣,常有佳作。晚年,呂思勉選擇了自己的詩作,由家人編輯成《真摯的詩》手稿,油印成書,分發給各大圖書館和親友。

宣彤第二年(1910,耿武),應館長屠呦呦邀請,在南通市漢語言文字專業館任教,教授公文寫作。

在宣彤的第三年(1911,辛亥),他與朝鮮學者金毓麟交往。當時,王先生十分重視民歌的收集和研究,從常州、南通等地收集了許多民歌和諺語,並壹壹圈定、評論,寫成短文,在報紙上發表,供廣大愛好者欣賞。

民國元年(1912,壬子),1914年6月起在上海私立A級商學院任教。當時,很少有人能教這樣的課程,但呂思勉是。

民國三年(1914,甲寅),農歷三月初壹(3月27日)生下壹女呂伊人(在此之前,呂思勉有兩子壹女,均已去世)。當年春夏,與詩友關大儒、王、趙景謀、丁在滬成立詩社,名為“心社”,每半月壹集。後來莊桐柏、陳、李、周啟賢、張治廷等人加入,“每二十七集就退學”。1996年7月至民國七年在上海中華書局任編輯。

民國四年(1915,)農歷九月二十七(10,31),魯出生,本名星寶。

民國八年(1919,不再)八月至二月,吳經介紹,到蘇州第壹師範學校任教。那壹年,呂思勉經謝觀(亨利)介紹,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謝是武進名醫,曾邀請協助編纂《中華醫學大辭典》。呂老伯·西米安是壹位儒家醫生,他從小就熟悉傳統醫學書籍和經典。正是在去年夏天,他寫了壹篇《中國醫書源流考》,其實是壹部以醫書史為綱的中醫史。

民國九年(庚申,1920)6月1日至2月1922日在國立沈陽師範學校任教。首次發表學術論文《致廖和的壹封公開信》並參與學術討論。

民國十年(1921,心有)撰寫《舊書整理方法》(原載於《沈師大周報》第4041期,並刊於《呂思勉遺風集》);中國古代哲學與道德的關系(原載《沈陽師範大學周刊》第31期第32期,刊於《呂思勉遺著集》);答程路雨之書(原載於《沈陽師範大學周刊》、《呂思勉年表集》(附節選),刊於《呂思勉遺風集》);《布吉考(日文譯本)》(刊於《呂思勉年表》,譯者出版);談牛:(1)性格,(2)資本制度,中國醫學的變遷(以上文章均發表於沈陽師範大學周刊)。

民國十二年(桂海,1923)二月至七月,1925,江蘇省立第壹師範學校教授專業課,受校長王聘請,教授語文和歷史課程。呂思勉的第壹部通史著作《白話文通史》於年出版,該書在內容、體例、方法和寫法上都有所創新,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最大的中國通史。顧頡剛稱該書為“通史寫作的新時代”。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撰寫《更新初中史(四卷)》(商務印書館第壹版)。新學制高中國史教材(第壹版商務印書館,1932,165438+10月國難後第壹版)。

民國十四年(1925,乙醜),1926年八月至七月,朱經農介紹他到上海私立滬江大學任教,開設中國文字學、宋明理學等課程。民國15年(1926,丙寅),8月,童非()介紹他到上海私立光華大學中文系任教,光華大學後來成立歷史系,即擔任系主任、教授,直到1952年光華並入華東師範大學。

呂思勉17歲時,初遇丁桂正(呂思勉母親小姨的丈夫),“以言求利”,於是研究小學時的《段竹說》,稍作瀏覽。從1925到1926,講學之後,呂思勉把歷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四本專著:《中國文字變遷》、《詞例簡述》、《章句論》、《說文解字考》。

民國16年(1927,丁卯)至1928,抗戰勝利後,呂思勉三次呈送《致光華大學行政會書》,表達其在抗戰中的遠見和決心,並建議興辦學校與社會改革相結合。歷史學家錢賓斯“哀嘆西京賈超論”。

民國十八年(1929,基斯)至1930年間,呂思勉在江蘇常州中學兼職,編寫了《中國文化史講義》。

民國十九年(1930,武庚),呂思勉自稱此時進入了他思想的第三個時期。“四十七歲時,我在蘇州遇到了老同學馬精武君,馬君勸我讀馬列主義的書,但我讀得多了壹點。在這個教義上,我深信不疑。”農歷6月16日(7月11),的兒子陸死於傷寒,現在只剩下壹個女兒。

民國二十壹年(任申,1932)四月,在安徽大學講學。八月假期後,呂思勉回到光華教書。

民國二十二年(貴由,1933),30年代初,呂思勉在光華大學開設課程,包括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社會史、中國國史、歷史研究方法、歷史名著研究、文獻學等。

民國二十五年(1936,丙子)前後,光華學生人數大增,學生吃飯困難。呂思勉向學校提出,公共廚房的重建應與飲食習慣的改革同步進行。於是,他寫了《飲食革命》壹文,主張註意飲食衛生,多吃寒性食物和雜糧。他認為這樣的改革可以解放婦女,使生活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形勢和節奏。民國二十六年(1937,丁醜),日軍侵滬,呂思勉八月回到常州,與家人商議前途。10年6月,隨家人回到上海,搬了幾次家。壹家三口總是擠在壹個房間裏,兩張床,兩張桌子,兩個書架,壹張小方桌。幾張凳子是呂思勉壹家的全部家具。當年,呂思勉將多年來的筆記整理成壹篇名為《顏氏筆記》的文章,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呂思勉從小就開始學習寫和讀歷史筆記,50年來從未間斷,總計超過654.38+0萬字。呂思勉的論文和著作都是在有計劃地閱讀和寫筆記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研究和整合的。

民國二十九年(陳賡,1940),孤島時期,呂思勉避開上海租界,以學者報國之誌,撰寫了大量歷史著作和論文,關註時局,關心祖國命運。他寫了“野貓”、“乃秋”、“劉墉”、“程雲”等許多筆名,滲透著民族氣節,暴露著陽光。作家兼記者樊泉稱呂思勉為“孤島上的鬥士”。

民國三十年(1941,新寺),12,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租界淪陷,光華大學更名為程錚社(原書院)、格致理商學院(主商學院)。呂思勉不僅繼續在光華上課,還在滬江大學和無錫國學學校上課。中年以後,呂思勉打算自己寫六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晉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遼金元史、明清史),這個計劃的第壹部書《先秦史》由明凱書店出版。呂思勉對《先秦史》的自我評價:這本書自稱在古代史料、古代歷史年代、中華民族的起源和西遷、古代疆域和官學制度方面都很好。

民國三十壹年(1942,仁武),八月,回到常州老家,老宅毀於敵火。當時,呂思勉的詩歌充滿了憂國憂民之情。1996年至1932年,呂思勉先後在城外遊擊區湖塘橋青雲中學、阪上鎮大劉寺華福中學任教。開設的課程包括中國文化史、中國近百年歷史、國學概論、中國文學等。

民國三十二年(1943,桂味)至1943年間,在蘇州中學常州分校兼職語文教師,講授中國古代文學。文史專家黃永年曾問及學習,他說呂思勉的講座充滿了精彩的想法和見解。

民國三十四年(1945,益友),光華大學5438+00年6月復學,呂思勉攜女兒益仁赴滬。

在抗戰勝利的那壹年,呂思勉的精神異常振奮。他先後撰寫了《抗日戰爭與未來政策總論》、《戰後中國經濟的出路》、《戰後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如何同時解決平均地權和改良耕作問題》等壹系列文章,既回顧了歷史,又規劃了未來,對戰後國家重建充滿期待。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秋,光華大學遷至新校舍,呂思勉壹家也搬進了歐陽路新校舍。

民國36年,呂思勉受復旦大學政治部主任耿丹如之邀,在復旦大學講授中國政治制度史,並應邀在成文書院兼課。《秦漢史》出版。

民國三十七年(1948)《晉南北朝史》出版。1950(庚寅),4月,當選校教育工會主席。

1951(鑫茂)9月,光華大學召開最後壹次董事會會議,由呂思勉擔任董事會董事兼代理校長,在學生畢業證上簽字蓋章,處理學校最後的工作。5438年6月+10月,光華大學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呂思勉成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師,搬進華東師範大學村職工宿舍。

1952(任晨),參加過三反和思想改造運動,學習結束時寫了三反和思想改造的學習總結。

1953年(圭司),呂思勉最後壹部斷代史《隋唐五代史》完成,但出版無望。計劃中的宋遼金元史和明清史,在史料上已有所準備,但並未最終完成,成為學術史上永久的遺憾。

1955 (B)呂思勉逐漸衰弱,回到常州故居休養。

那壹年,呂思勉被聘為江蘇省第壹屆CPPCC的成員。他因病請了長假,壹直沒有去南京參加會議。

1956()年初,上海市高教局將復興西路271號二樓壹套公寓分配給壹家居住,王先生於農歷新年前搬進新房。5月6日,呂思勉回到常州,“在家查冊至29日”,並將重要的讀書筆記和手稿托運到上海,打算作進壹步的整理。我於7月8日回到上海,開始了我的研究工作。

1957(丁酉)年,呂思勉的《隋唐五代史》有望出版,編者在10 4上送來作為校對用的校樣。從10月4日到8日,10,呂思勉壹直在帶病復習。第八天晚上,病情急劇惡化,並發肺氣腫和心臟病。9日上午病重,被送往華東醫院。搶救無效,深夜在醫院去世,享年74歲。65438+10月65438+3月在上海萬國殯儀館舉行公祭大會,將呂思勉夫婦的靈柩安葬在上海虹橋路萬國公墓M區343-344點。該墓在1966文革中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