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1875-1963),字藻亭,1875年生,清朝駐廣州正白旗漢兵。著名學者和書法家。1894吳佳科舉考試。1904是清朝最後壹次科舉考試,商考了殿試第三名。清末成為枝花探索者,翰林院編修。他曾是講師和作家,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編輯,記錄博物館總校,文遠館的校對。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江西省財政專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
中文名:尚。
別名:自造亭,號張有,號關塵,號夕樂康老人。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廣州市誌航街蓮花巷
出生日期:1875
死亡日期:1963年8月28日
職業:學者、書法家
代表作:清代科舉記錄
籍貫:駐廣州正白旗漢兵;廣東番禺
輪廓
商(1875-1963),字藻亭,1875年生,清朝駐廣州正白旗漢兵。學者和書法家。
尚從小就努力學習。他是甲午戰爭1894中的禦用考官。曾在廣州光孝寺西華堂就讀多年,後入海棠、聚婆精舍、穎園書院。1904年甲辰科第三名探花,被翰林院授予編審,進入進士館。在此期間,1906-1909,被派往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後在翰林院任助理講師兼作家,在國史館任助理編輯,在紀錄館任總校官,兼助事。
1912,受聘於德國HamburgischesKolonialinstitut學校東亞研究系任研究助理,1916合同期滿回國。(漢堡殖民學院成立於1908年4月,1919年壹戰後被撤銷。1919漢堡大學成立時,殖民學院並入大學。)
回國後歷任北京副總統府顧問、江蘇省軍事督導室內參、大總統府顧問、江西省財政專員等職。1927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抗戰勝利後,1946回到南京。
1960年7月被任命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63於8月28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博學和學術貢獻
尚壹生習書法,習楷書顏真卿、褚遂良。中年以後,他學習歷代著名草書,變化自如,飛揚自如。行書特別行雲流水,飄逸有致。1941年書的楷書《心經軸》,人們對它的評價是“最重要的是妳能感動人而又不失空靈的寂靜,壹股清朗的空氣貫穿整個畫面。”尚的畫有時也很有名,尤其是竹石畫。商於1962年卒於廣州。著有《清代科舉錄》、《太平天國科舉簡史》和《尚詩書畫傳世集》。
家庭背景
簡介
商的祖先於明末遷居沈陽,後轉投漢軍,清朝入關。康熙二十壹年(1682),鑲黃旗、正白旗、黃征旗三旗進駐廣州,商氏始祖尚國秀持漢軍正白旗進駐廣州。此後,商人在廣州開設了分店。(《欽定八旗誌》卷六十壹《族譜八》記載“商氏為沈陽人”,證明《遷粵族譜》中商氏為沈陽人是準確的。)
商的父親,商廷桓,是壹個窮書生。他七次未能參加科學研究。無奈之下,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兩個兒子身上。為了給二兒子壹個安靜的讀書環境,尚廷桓在廣州的住處蓮花巷辟出壹塊地,種上花草竹子,蓋了幾間小屋,取名玉蓮園。二兒子沒有達到父親的期望。他是1890中間的秀才,然後他們中考了。
商在廣東科舉史上有“玉山雙鳳”之譽(商和商是兩個進士)。同時,商的兩個兒子商和商承祚都是著名的學者和教授。其中,尚曾任南京大學外語系主任,尚承祚是著名古文字學家、中山大學教授。商晚年撰寫了《清代科舉錄》和《太平天國科舉錄》,甚至還背下了當年的考題,為後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6月1956 165438+10月為他拍攝了《晚年探花》,介紹了他晚年的幸福生活。
商死於1963,其子尚承祚教授死於1991。是尚承祚教授的三個子女,他們的家族在嶺南繼續書寫商業史。長女尚誌南是鐵路中心醫院眼科醫生,長子尚誌富是廣東文史館專家,次子尚誌是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知名教授。
系統樹
四代商人:第壹代:尚廷桓
第二代:商和商。
第三代:商的後代商、商承祚。
第四代:尚承祚後代尚誌南、尚誌富、尚誌祥秦。
尚廷桓是第壹個從事這項事業的學者。尚廷桓(1840-1887),本名田薇,張明人。商文化世家的開創者,生於八旗,師從陳歷。從小就為了名利拼命讀書,考了七次都沒考上,就不再考理科了。後來被迫開私塾謀生,期間生意慘淡。不到50歲,他就把吊車開到了西方。
尚柳巖-中國最後的花卉探索。
著名書法家尚。商(1870-1960)清代光緒進士,國子監授編修。他是癸卯年間的翰林,曾任國子監講師,清末國子監預備課督學。著名書法家。中年以後,商的政治立場趨於保守。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張學良在馮系的舊部中,尚壹直積極爭取溥儀的復辟。
尚,中國人,精通德語。民國時期任上海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民族學組編輯,漢堡大學中國研究所講師,原東京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外語系教授,南京大學外語系教授。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作品。65438-0959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的翻譯包括海涅的散文選集。
尚承祚--楚文化考古學的開山鼻祖。尚承佐(1902-1991年),字西永,號七齋。從小就沈迷於古代。從65438年到0922年,我拜羅振玉為師,研究甲骨文和金文。22歲的《殷墟字編》是中國最早、最成功的甲骨文辭書之壹,之後撰寫的許多學術論文和著作都獨具匠心,受到學術界的好評。尚承祚的《長沙古遺址誌》和《長沙出土楚漆器目錄》是楚文化研究的開山之作,被稱為湖南楚文化考古傳播與研究的開山之祖。
家庭軼事
民間有個傳言,朱汝珍是真正的狀元,但慈禧太後最討厭廣東人,因為她的幾個心腹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都是廣東人。她壹看到朱如真是廣東人,就壹定要把他拉下水。商報名時填的是“廣東守備正白旗漢軍”,這樣就避開了老佛爺的陰謀。此外,民間有傳言說,商的卷子做得最好,但老佛爺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好兆頭,於是封他為狀元,商被貶為探花。這些都是傳說,沒有依據,而中國探花的過程,在《清代科舉錄》中有尚先生的詳細描述。
數字年表
出生於1875的商從小學習刻苦。65438年至0894年在廣州光孝寺西華堂就讀多年,後入海棠、聚婆精舍、穎園書院。1904年,陳佳家第三名探花,被翰林院授予編審,進入進士館。做過講師和作家,國家歷史博物館助理,檔案博物館總校官,幫工。
1906至1909,保送東京法政大學法律政治專業。1912被德國漢堡海外商學院聘為中文教授,赴德任教四年。
1916雇傭合同期滿回國。回國後,先後任北京副總統府顧問、江蘇省軍事督導室內參、大總統府顧問、江西省財政專員等職。
1927國民政府財政部秘書。
1927後,因時政腐敗,憤然辭職。從此以賣字為生,讀書為基礎。抗戰後,輾轉江蘇、四川等地。
1937抗日戰爭爆發後,從南京遷居四川,先在成都生活,後輾轉眉山、樂山、夾江等地,以賣字為生。
1946抗戰勝利後,回到南京。
1949分散在廣州澳門香港。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江蘇CPPCC委員、廣東CPPCC常委、廣東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職。
1956 165438+10月,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為他拍攝了電影《晚年探花》,把他的文字、日常生活和壹些字畫都拍進了鏡頭。
1960 7月被周恩來總理任命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晚年,兒子尚承佐帶他回廣州定居。
1963於8月28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8歲。
生活經驗
商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5),卒於1963年。他已經89歲了。是清朝駐守廣州正白旗的中國軍人,民國後改名廣東番禺。我這輩子經歷過三次,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尚從小就是壹個勤奮的瀆神者,有著出眾的文采和良好的聲譽。先後參加各類科舉考試15次,最終於光緒30年30歲赴京參加廷考,壹中第三。這次科舉考試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壹次科舉考試。
尚曾任編輯、作家、國家歷史博物館助理編輯、北京檔案博物館館長等職。為了改革清廷積累的弊端,我和翰林院的成員壹起去日本學習考察明治維新的情況。回國後,我向清廷提出改革建議,但未被采納。商雖然長期受封建傳統教育的影響,但他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在政治思想上更加開明,認識到封建制度必然滅亡,民主革命不可阻擋。值得稱道的是,孫中山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 * *和政治制度,但他並不主張復辟封建制度。民國初年,商、其兄商及其家人在青島避難,德國漢堡殖民學院教授OttoFranke(1863-1946)考入青島德化大學(Deutsch-ChinesischeHochschule,德化專院院長GeorgKeiper Cherbel)邀請奧托·福蘭閣擔任漢堡殖民學院東亞系研究助理。商和他的長子商壹起去了,並給了他出國留學的機會。後來因壹戰爆發,於1916回國。回國後任江西省特派財經記者,江蘇省軍監察廳秘。在任期間,他向財政部建議修改不適當的條款。財政部同意並提交修改。這件事被商人們知道了,受托人說如果能根據他們的利益改變條款,將給予5萬元的獎勵。商不為重金所動,斷然拒絕。當時是美談。他經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和孫輩,絕不接受不義之財,否則會影響自己的性格和道德,可恥可恨。商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是世人的楷模。
上熱愛祖國,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痛恨帝國主義侵略。侵華日軍侵略中國東北三省時,他在《感憤》壹詩中寫道:驚見鐵砧為刀,隱忍撤圍逼計燕。不要靠壹個新的策略來糾正局面,很難填長蛇印。詩中對“九壹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和國民黨反動派賣國投降政策的必然後果進行了深刻揭露和嚴厲批判。
商在新中國生活了14年,1949年中國解放,使多災多難的祖國走上光明大道,中國各界人民無不歡欣鼓舞。此時,已年過七旬的尚無限幸福,充滿青春活力,立誌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黨對知識分子的關懷讓尚倍感溫暖,不僅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黨和政府還安排他擔任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
遠離政治的尚·柳巖於1912年受聘於漢堡殖民學校。漢堡殖民學院成立於1908年4月,曾是漢堡大學的前身東亞研究系的研究助理,赴德教了四年中文。在德國,他還幫助建立了漢堡殖民學院中國語言和文化系。殖民學院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專門撥款2萬馬克。商編著了《購買中文書目》,從中國訂購了壹批有價值的中國書籍,成為漢堡大學中文系奠基的裏程碑。擁有8萬多冊藏書的漢堡大學中文系圖書館如今已成為德國最大、最著名的圖書館。尚,最後壹位花卉探險家,為中德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主要作品
《清代科舉錄》,三聯書店1958年出版。壹本書是壹部重要的學術著作。這是壹本概述清朝科舉制度的書。其中有專門的壹章,詳細描述了八股文的出處。在同壹章中,作者還總結了八股文補充的試詩。其他的,如法賦、景宜、論策、謝舒、謝敬、宮考策等。,還包括在壹個附錄中,並在末尾有解釋,以便讀者可以看到它的風格。書中列舉了清代鄉試的科目,如殿試第壹選、考官場官、科舉制度等,便於查閱。太平天國科舉簡介,1961中華書局出版。該書澄清了過去幾個模糊的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尚的《詩、書、畫》於1962年在香港自費出版。
200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尚詩書書畫集(伍子年補編)》。
《尚速寫急》,文物出版社2007年出版。
性格評估
尚誠實、堅毅、開朗、樂觀。仍然孜孜不倦地著書立說,把自己的寶貴經驗留給後人。尚壹生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時期,從清朝的探花、民國的教授,到解放後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委員。特別是晚年,他熱心社會主義建設,成績突出,德高望重。他是番禺最有跨越時代的人才。
張振林(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尚承祚教授“四大弟子”之壹):舊學與新學在尚柳巖完美融合。商人是廣東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家族之壹。尚先生是中國最後壹位花卉探險家,具有歷史意義。難得的是老花探解放後還健在,十分珍貴。此外,尚先生思想開放,註重與時俱進。記得之前,尚承左教授家客廳掛的照片,就是尚老師和尚承左教授在書房裏互相交流的場景。舊學新學在科舉出身的尚先生身上有著完美的融合。
愛國者
商是著名的愛國者和學者。侵華日軍入侵東北三省時,他在《感憤》詩中寫道:“見砧肉為刀驚,隱忍撤圍逼計燕。”還有壹句話叫“長蛇之印難填”,痛斥帝國主義的貪婪本性和反動派的漢奸政策。在抗日戰爭期間,他憤怒地譴責了日本皇室狂轟濫炸和平城市的暴行。每次聽到好消息,我都會唱詩慶祝。他對國民黨的暴政深惡痛絕,曾用壹首長詩《打米要花壹百多萬》來揭露它。解放後,黨和政府對老年知識分子的關懷和安排,讓他倍感溫暖,多次寫詩抒情。經過三年的努力,他寫了23萬字的《清代科舉實錄》,三聯書店1958出版。該書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填補了我國學術界的壹項空白,具有壹定的文獻價值。隨後,他寫了該書的姊妹篇《太平天國科舉簡史》,中華書局1961出版。該書澄清了過去幾個模糊的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並從三十余年中選詩400首,書畫26幅,文章《畫竹漫談》壹篇,附柯竹譜,由許贈送,成為尚詩書集,影印出版於1962。書中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親自寫的。
書法造詣
尚在書法方面也很有造詣。其作品廣為流傳,在書法界有壹定影響。楷書是楚炎初學,功力深厚。中年以後轉向草書,從曹彰開始,經過壹段時間的臨摹和對各種名家模型的刻苦研究,草書風格變化自如,60歲以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評論家說,他的書法既有顏的沈穩凝重,又有楚河南美的剛勁超然。行書特別嫵媚自然,剛柔相濟,情趣盎然,藝術水平很高。他還喜歡畫竹子,並仔細琢磨和研究它的繪畫理論。他的《畫竹略》近兩萬字,是他的研究心得,初學者可以借鑒。他的竹畫不多,但風格不凡,挺拔,給人清新的感覺;他畫了很多關於竹子的詩,每壹次都被他那種天冷時不綠,經得起風雨的高尚品格所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