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亮節、月光生日、月亮節、秋天節、中秋節、月亮節、月亮節、團圓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中秋節起源於對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對秋天月亮的崇拜演變而來。以下是我整理的中秋習俗,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
壹說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中記載“太陽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對月亮的祭祀,說明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對月亮和拜月進行祭祀了。後來貴族官員、學者紛紛效仿,逐漸流傳到民間。
第二,中秋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解釋為“莊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莊稼和各種水果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之情,農民們把“中秋節”作為壹個節日。“中秋節”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間。農歷八月是秋中的壹個月,十五日是這個月中的壹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代秋報傳承下來的習俗。
壹些歷史學家也指出,中秋節的起源應該是隋末唐軍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濟,唐軍,帶著圓月的想法,成功發明了月餅,作為軍餉發放給軍隊,成功解決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軍而衍生的軍糧問題。
發展
據歷史學家推斷,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最早由古代宮廷文人提出,後流傳到民間。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首》中,就有“秋有明月”的詩句說:“仰望明月,寄情千裏。”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了關於月亮的詩,中秋節開始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傳說唐朝的玄宗在月宮夢遊,得到了五顏六色的羽衣,中秋節的習俗開始在民間盛行。
北宋時,正式將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出現了“小餅如嚼月,內有酥、餡”等時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記》說:“中秋之夜,妳家裝飾露臺,民爭酒樓戲月”;而且“弦滿熱情,貼近居民。夜晚,它像壹朵雲。房間裏的孩子,甚至晚上的婚禮大戲;至於夜市,至於熟悉。”吳夢曰:“此際,金鳳凰沁人心脾,玉露清涼,桂花飄香,銀蟾滿光。太子孫的兒子,壹個擁有巨室的富戶,無時無刻不在爬危樓,在廊下玩月,或開廣亭,大擺宴席,用琴瑟高聲歌唱,以此來預言晚上的歡樂。即使是帶墊子的房子,妳也可以登上壹個小平臺,安排家庭晚餐,聚集在妳的孩子周圍,獎勵節日。雖然窮鄉僻壤的窮人懂得在農貿市場上喝酒,但他勉強歡迎這種歡樂,並拒絕浪費它。這壹夜,街上賣買直到五鼓,月上玩遊人,丈母娘在城裏,直到火燒不盡。”更有意思的是,新編著的《醉翁筆記》描述了的風俗:“青城家的孩子,不分貧富,可以自己上十二三個,都用大人的眼光裝飾,在樓內或中庭燒香,各有所向;男人願意早早去蟾宮,爬仙女月桂樹。.....女人們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
明清時期的賞月活動非常流行。“它的水果蛋糕壹定是圓的”;每個家庭都要設立壹個“月光陣地”,朝著月亮的方向“拜月”。魯《京華年》載:“中秋之夜,人各有月宮之象徵,象徵自在如人而立;陳瓜果在庭,餅面畫月宮蟾免;男女拜香燒之。”田汝澄《西湖遊記》雲:“黃昏,人筵賞月,或與白湖同船,沿江而遊。蘇堤之上,攜手唱和白日無異”;“人們用月餅互相邀請,取團圓之意”。夫差敦沖的《燕京年譜》說:“中秋月餅京都第壹,別處糧食不足。到處都是月餅。大的壹尺多,上面畫著月宮蠟兔的形狀。”“每年中秋節,宅邸朱門都會贈送月餅和水果。到了五月滿月,陳瓜國當庭為月,祭毛豆、雞冠花。正是時候,彩雲初散,孩童喧嘩。這真的叫做節日。只有月亮獻上,男人才不拜。”與此同時,500年來,燒香、走月、放天燈、栽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拖石頭、賣男妓等節日相繼展開。其中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的習俗流傳至今。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據歷史記載,“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壹書中。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告尚書鎮牛惑,中秋夕與左右微服過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唐太宗書》記載了8月15日的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主要習俗有:
賞月(與月亮玩耍):
文人月下吟詩,賞月,飲酒聊天。月下民謠,月下歌舞,月下。
搖擺,喝酒,
月下男女壹起私奔,又稱“踏月(河邊摘月)”。無棣有走月走三橋的習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見魯谷《賈青錄》卷八)。上海也有這種習俗(見余友生《海疆冶金遊記》)。“中秋前,各鋪新酒,貴家飾亭,民爭酒樓戲月,千裏聽曲,戲坐至天明”(《中國東京夢》)。宋朝的中秋節是壹個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亮的遊客絡繹不絕。月下飲酒吟詩。
對勞雷爾的三個獎勵:
賞月,吟詩,桂樹下飲酒。
四個拜月:
女人拜月。少女拜月希望自己“像嫦娥壹樣,像月亮壹樣明亮”月亭”有壹個大香案,上面有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拜月家族崇拜或者只崇拜女性。”新編著的《醉翁筆記》記述了的風俗:“青城派子弟,不分貧富,可自行上十二或十三。都是用大人的眼光裝飾,在拜月上樓或者中庭燒香,各有各的方向;男人願意早早去蟾宮,爬仙女月桂樹。...女人希望自己長得像嫦娥,像明月壹樣圓。"魯《京華年》載:"中秋之夜,人各有月宮之象徵,象徵自在如人而立;陳瓜果在庭,餅面畫月宮蟾免;男女拜神燒香,不過是燒香。
五拜月老:
戀愛,求愛,戀愛如滿月。
六個吉祥物,兔師傅(兔師傅):
在老北京,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爺的習慣。兔子形狀的玩具穿人衣服。或者用泥或者面條做成。《考亭余稿》:“北京中秋多以泥兔為形,扮作人形,為小兒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經從祭月變成了兒童中秋玩具。制作越來越精美,有的裝扮成身穿鎧甲長袍的武將,有的背上打著紙旗或傘,或坐或站。坐,有麒麟,虎豹等等。還有扮成兔頭的商販,或剃頭師傅,或縫鞋,賣餛飩,賣茶湯。“每到中秋節,城裏聰明的人就用黃土做壹個蛤蟆兔子像來賣,叫男妓。”
七香:
用桂花香燒。女性用桂花油和桂花粉。
八個團圓節日:
夫妻和美。祭祖。吃頓團圓飯,賞月。
九月宮標誌:
彭的《幽州圖》描述:“月宮符號繪為玉兔窯臺;月宮餅,銀蟾紫宅影做的。壹對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藥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
十個新月:
唐朝時流行每當新月誕生時,女人們就在半夜祈禱,希望自己的青春永駐。“這個只能拜女,團扇,也叫月扇。
中秋節互相贈送銅鏡。
由於中秋節也是銅鏡的節日,所以在銅鏡上看到以中秋節為主題的月神圖像裝飾變得非常流行,其中最重要的圖像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中秋節賞月是壹種流行的習俗,但很少有人知道秋夜觀鏡。任何壹個知道它的人,從第壹眼開始,就會漸漸愛上那面如月光般明亮,洋溢著永恒氣息的銅鏡。
明月銅鏡起源於盛唐。每當桂花飄香,鑄鏡人的當務之急就是為佳節鑄造“雙秋”鏡——錢球鏡和中秋鏡。
在以中秋節為主題的幾大類銅鏡中,無論是雙鳳花鳥鏡、雙鵲月宮龍鏡,還是唐皇夜遊月宮鏡,都有著深刻的人文歷史意蘊,凝聚著時代的審美趣味和科技智慧,這些銅鏡也將成為後人永遠敬仰的瑰寶。
中秋節交換銅鏡的習俗由來已久。
根據傳說,中秋節以前被稱為“錢球節”。據舊唐玄宗記載,是開元十七年(729)八月。唐玄宗應數百名官員的要求,將他的生日(8月5日)定為“錢球節”,這是壹個舉國慶祝的節日。百官可以把漂亮的鏡子獻給皇帝,皇帝也會在揚州定制銅鏡,獻給司。
唐玄宗寫了壹首詩《千年祭群臣鏡》,這是壹個戒律:“鑄鏡千年,光出百煉丹。點將給予部長,他們將看到純潔的心在案件的形象。臺上冰清,窗中月。就算是更長的絲帶,也要註意摸。”還有《臣子五律》張說“聖上制太平,應制千年鏡”:“寶鏡賜神日,寫聖情。錢球題寫文字,以長壽帶為名。月在天邊,花在陽光下誕生。不承象,誰能辨心?”
多年來,錢球節演變成了壹個交換銅鏡的節日,也被稱為錢球金劍節。這壹時期的錢球鏡可分為兩類:賜鏡和獻鏡。其中,凡是有“錢球”題字的,都屬於贈鏡、飾龍或抱鳥,豪華大氣。孔祥興先生主編的《中國銅鏡圖》有壹對花鳥鏡,紐扣立於左右,拍動翅膀,翩翩起舞。紐扣上是飛奔的瑞士猛獸,紐扣上是葡萄藤果,壹只鸚鵡展開翅膀站在葡萄串上。邊緣對稱的裝飾圖案有四種,壹種是盛開的向日葵上有“千”字和“秋”字,壹種是雲紋,第三種是兩葉壹芽的花,第四種是勝利。《錢球鏡》的鑄造和流行,充分反映了盛唐時期開元至天寶時期人們祈求玄宗長壽,渴望太平盛世的願望。
只有“詩”和“鏡”證明了未來的風景。
唐玄宗誕生後的農歷八月十五,唐人迎來了中秋節,這也是銅鏡的節日。雕塑家將中秋節不同的傳說融合到銅鏡的鑄造中,誕生了許多特色鮮明的作品。
如圖“雙喜鵲月宮蟠龍鏡”,雙喜鵲手拿紐扣,手拿彩帶,展翅飛翔。月中有桂花樹,兩側有月兔搗藥、蛤蟆紋,紐扣下有飛龍海上,飾有四朵祥雲。向日葵的花瓣邊緣和月餅的花瓣邊緣相似。月宮鏡背面的裝飾圖案主要描繪蟾蜍、玉兔、嫦娥、桂花樹。蟾蜍因其冬眠周期與月亮的盛衰相似,被祖先視為月宮的象征;金代傅玄《擬天問》中“月中有物,白兔磅藥”的故事流傳,可見玉兔也很早就成為古人對月宮遐想的代表;《歸藏》成書於戰國時期,書中說:“從前嫦娥用西王母長生不老之藥服下,所以上了月,成了月精。“六朝以後,嫦娥的地位逐漸上升,美麗婀娜的嫦娥超越玉兔蟾成為月宮中最有魅力的仙女,描繪嫦娥的銅鏡也刻畫了它的美麗形象。
表現在銅鏡上。相傳和沈還有洪都道士都在中秋節賞月,突然有了去月宮的想法。於是石天照做了,他們三人乘雲去了月宮,還得聽仙樂的話,這樣,唐玄宗終於贏得了多彩的羽毛。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家局勢衰落,盛世千年的景象不復存在。回望歷史,沈浮都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現在,只剩下“詩”和“鏡”作為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