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列傳》引用魏略的話說:“其俗人長大直立,如中國人,穿胡服。由於雲本中國是個陌生人,所以經常想和中國交流;且安息其利,得不到,其俗可為書。”
除了模棱兩可的內容,還有壹些說法,完全相反,毫不相幹。
第壹,居民“像中國壹樣堂堂正正地長大”,“像中國人和胡夫壹樣堂堂正正地長大”。“中國人”是蒙古人和黃種人,“羅馬人”是歐羅巴人和白人。這壹結論可以通過檢驗相關的“實物”照片來證明,如圖拉真的濟公柱上的浮雕和威爾·杜蘭的《凱撒與基督》所附的裝飾君士坦丁凱旋門的浮雕。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怎麽才能說“階級”和“相似”?
第二,在產業方面,“民以田為富,種樹養蠶多種”。然而,直到六世紀中葉,“羅馬人”還不知道如何飼養蠶。
所以根據古籍的記載,如果秦國是羅馬的話,那是相當令人費解的,所以還是有爭議的。國內學術界普遍認為大秦指的是羅馬帝國。現在權威的解釋是這樣的:“當時中亞和北亞的人們習慣稱中國為‘秦’。由於國力強大,文物和制度與中國不相上下,羅馬被稱為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