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有壹個神秘莫測的人,名叫張三豐。他是遼東益州(今遼東)人。他叫全壹,也叫君寶,三豐是他的名字。因為他是出了名的不修邊幅,邋遢的外表,高大魁梧的身材,龜壹樣的身材,鶴壹樣的背,圓耳朵大眼睛,硬而直的胡子,無論什麽季節,只有壹件僧衣和壹件蓑衣,可以壹次吃完,也可以幾天只吃壹次,有時幾個月都吃不完。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擅長嬉笑怒罵,沒人看。朱元璋知道他的名氣後,洪武二十四年(1391),派使者到處找他,都找不到。後來,張三豐住在寶雞(今陜西寶雞)金臺關。有壹天,他突然說要死了,於是留下悼詞,就死了。人們架起棺材,埋葬其他人。這時,我聽到棺材裏有聲音。當我打開的時候,他又活了。後來,我去了四川,然後去了武當山,並在韓翔周圍旅行,留下了不確定的痕跡。永樂年間,成祖派胡璉和宦官朱湘尋找書信、香料和金錢,走遍了蠻荒邊疆,幾年都沒有找到。因為張三豐曾經遊覽過武當山的山峰和山谷,他告訴別人:“這座山將來壹定會大有作為。”他和他的弟子們砍伐荊棘和雜樹,清除瓦礫,並壹度在這裏建造了稻草屋居住。於是,成祖派官員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工匠,在武當山大規模修建了壹座道觀,耗資數百萬美元。建成後命名為太和太嶽山,設置鑄印守護,實際上應驗了張三豐的話。天順三年(1459),英宗皇帝給他壹枚玉璽,作為壹個有通渭顯靈的真人,但壹直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
《寨主傳》中為什麽要寫顧炳謙?
明朝政治的壹大特點就是派系鬥爭激烈,這些大大小小不同的政治勢力和集團都依附於宦官,所以被稱為宦官。他們玩弄權力,仇視正義,醜化忠義,濫用刑罰,毒害人民,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顧炳謙是個“太監”。熙宗天啟二年(1622),大宦官魏忠賢上臺,顧炳謙、魏光偉帶頭諂媚、依附,成為奸詐、藏身宦官中的頭目。顧炳謙平庸無廉恥,魏光偉更陰險。他們壹起密謀排擠好人,驅逐正直的大臣,改書《君子筆記》,把葉、何如沖、程等100多人當作漢奸,而把黃克己、、許達華等60多人當作正直的人,由宦官王朝引進。他們像奉承奴隸壹樣奉承魏忠賢,於是魏忠賢得到了內閣的輔佐,權力大增,氣焰更加囂張,使他看起來像個渾國家。
天啟四年(1624)到第六年,完全由顧炳謙為那些被排擠和陷害的忠厚老實的人寫聖旨。他把皇帝的序言放在《三朝演義》這本書前面,來鉗制世人。朝廷每采取壹項措施,他都猜到皇帝的旨意,把好處歸於魏忠賢,並加以褒獎。他假裝皇帝要懲罰主考官丁幹學,並起草了壹份聖旨,要殺死楊煉、左光鬥等人。不久,魏忠賢失陷後,顧炳謙被判與宦官交朋友,列入叛國案,判苦役三年,以財產贖民。昆山人民對他深惡痛絕,聚眾燒他家。顧炳謙、魏光偉依附於魏忠賢,禍國殃民之極。所以收錄在《寨主傳》裏,作為對後人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