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之壹,是中華民族始祖命名的第壹部名著,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醫學經典。它是壹部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他的醫學理論以中國古代哲學理論為基礎,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
《難經》是我國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八十壹難經》的簡稱,共三卷(也有五卷)。秦越人寫的。難經標題的含義有兩種解釋:把難字當問題,把難字當難點解讀。難,讀作“?ㄢˋ (nà n)”。《難經》是第壹部解釋《黃帝內經》難點和要旨的書。後人將其列為中醫四大經典之壹。該書側重於基礎理論,並分析了壹些疾病和綜合征。其中壹至二十二為脈學難點,二十三至二十九為經絡難點,三十至四十七為臟腑難點,四十八至六十壹為疾病難點,六十二至六十八為穴位難點,六十九至八十壹為針灸難點。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腧穴、針灸等基礎理論,還列舉了部分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壹些臨床醫學,基礎理論以脈診、臟腑、經絡、俞穴為主。其中1 ~ 22難脈沖;23 ~ 29難討論經絡;30 ~ 47難論臟腑;48 ~ 61難談疾病;62 ~ 68難討論舒分;69 ~ 81難談針灸。書中關於命門和三交的學術觀點,以及七沖門和八會的名稱,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的理論體系。書中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種”(包括中風、傷寒、濕熱、熱病、熱病),並闡述了五臟積滯、泄瀉等病癥,為後世醫家所重視。該書內容簡練精微,在中國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壹起被提及,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經典醫書之壹。有很多種期刊和註釋版。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
在這本書中,張仲景創造了世界上的三個第壹: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
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相傳為孝宗,長沙知府,故稱張長沙。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在方劑學方面,《傷寒論》也有很大貢獻,創造了許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方劑。他創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得到了歷代醫家的高度贊揚。這是我國第壹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規律的醫學專著。是我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是後世學者研究中醫的必備經典著作,受到醫學生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重視。
時間來到晉代,《傷寒論》命運的第壹個關鍵人物出現了。壹位名叫王叔和的醫生偶然發現了這本書。書破了,王叔和興奮地斷斷續續地讀著這本精彩的書。他利用神醫的身份,竭力搜集《傷寒論》的各種手稿,終於找到了所有關於傷寒的部分並整理出來,取名《傷寒論》。《傷寒論》共有22篇,記載了397種治療方法。有113篇論文,共五萬余字,但《傷寒論》中沒有雜病的痕跡。王叔和的貢獻,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若無叔和,則無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關系深厚,不僅為他整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於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中說:“藥之用,視命而定。和鵲,猶或加思;鐘敬明的審判也在等證。如果有疑問,他就去考試考察。”
之後,這本書逐漸在民間流傳,得到了醫生們的高度贊揚。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張仲景獨壹,各方之最祖。”可想而知,這部具有開創性和巔峰性的作品,讓人們認識了它的作者,也將作者推上了醫聖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死後八百年的宋朝,是《傷寒論》復興的朝代。在宋仁宗,壹位名叫王鑄的院士在國子監的書庫裏發現了壹張“蟲蛀竹簡”,題目是《金匱要略》。這本書壹部分類似於《傷寒論》,另壹部分講的是雜病。後來名醫林逋、孫棋等人奉朝廷之命修訂《傷寒論》時,將其與《金匱要略》相比較,明知是仲景所作,卻改名《金匱要略》,刊於世。《金匱要略》共25篇262條。至此,《傷寒論》命運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現。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草經》,是我國漢族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作為現存最早的中醫著作,源於神農世家,代代相傳。東漢時匯編成書,壹時寫不出來,作者也不壹樣。秦漢時期的許多醫學家收集、總結、編纂了當時的藥學經驗專著,是中國第壹部系統總結中醫學的著作。中醫的大部分理論和配伍規律以及“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醫藥理理論發展的源泉。
神農本草經共分三卷,載有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其言簡意賅,成為中醫理論的精髓。
開出藥物的劑型。
《經序》認為:“藥性有丸、散、開水、酒漬、膏、煎劑,不能吃湯、酒者,須遵藥性,不可違規。”在這裏,壹方面反映了2000年以前中藥劑型的成就,另壹方面也反映了藥物劑型的研究經驗和應該用哪些劑型,如小石“煉為膏”,術“作煎餌”,茺蔚子“作浴湯”(外用洗液),葡萄“作酒”,白芷“作面脂”,牛角、牛角。本文既談藥物的炮制方法,又說明不同的藥物在具體應用中應采取不同的劑型,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治療作用。對中醫只以湯入藥的現象有很大的批判價值。
客觀評價藥物治療效果
《神農本草經序》認為“欲治其病,先察其源,待其病機,五臟不虧,六院不竭,血脈不亂,精神不散,則須服藥治之。”如果病已經成了,妳可以得到壹半的治愈。病已過,生活將艱難。“在這裏,首先告誡人們,有病必須早治;其次,強調疾病治愈與否不能完全依賴藥物的作用,主要是機體的防禦功能和機體固有的驅邪能力,以及在藥物幹預下的疾病康復能力。
重視藥物的辯證應用
《神農本草經序》提出“以熱藥治寒,以寒藥治熱,食而不食,吐藥,鬼毒,瘡毒,風濕以風濕藥,各依其需。”這種語言既突出了辨證論治和用藥的主要思想,又提示在辨證論治和用藥的前提下,要分清疾病的性質(寒熱),分清病因,因癥施治(如“飲食不必”、“風濕”),分清疾病的輕重,根據病情的輕重而用藥(如“鬼傳病”、“毒致”等都是重危病),還要分清身體的疾病(。前者用“瘡藥”“風濕藥”,後者用“毒”。如果我們看壹下書中365種藥物的功效和適應癥,也可以發現,書中根據不同的疾病給出了不同的藥物,如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五官疾病、皮膚病等。這些內容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思想。
註意用藥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神農本草經序》認為:“胸膈以上者,宜先服藥;如果病在腹部以下,先吃藥再吃飯;四肢脈絡有病者,宜空腹而丹;骨髓有病者,當飽而夜之。”這說明本書作者在總結前人用藥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到了用藥時間與藥物療效的密切關系。
實踐“醫學有陰陽”理論的價值
《內經》最早提出“醫學有陰陽”的理論,本經將這壹理論付諸實踐。所謂“醫學有陰陽”的含義很廣。如果僅從植物藥和礦物藥分陰陽的話,礦物藥重而主,屬性為陰,而植物藥輕而清,屬於陽。就植物藥而言,用其花、葉、枝入藥者多為陽,用其根、幹者多為陰。如果把藥物的深層內涵分為陰陽,那麽“陽即氣,陰即味...陰味出於下竅,陽味出於上竅。厚味為陰,薄味為陰陽。厚氣為陽,薄氣為陽之陰。濃味是宣泄,淡味是宣泄。氣薄則泄,厚則熱。”“氣味辛甘,苦溢成陰”。詳情請參考蘇文的陰陽學說。
藥物有酸、鹹、甜、苦、辛。
經典序言中所謂“藥物有酸、鹹、甜、苦、辛五味”的本義,是指人們所能嘗到的藥物的真實味道及其對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毒品的真正味道不止五種。由於受事物五行分類理論的影響,自古以來藥物的所有味道都被歸入五味之中,澀味被附加在酸上,微甘被附加在甘上,按藥物的五行分類。
藥物“有寒熱寒四氣”
這部經典中提到的藥物是“寒、熱、溫、涼”。四氣,即四性,是藥物或食物的寒、熱、涼。相對於人在味覺上所能感知到的五味,四氣屬陽,五味屬陰,也就是說蘇文陰陽學說中的“陽為氣,陰為味”應該像壹幅大圖。事物的陰陽屬性是可以劃分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藥物的寒熱涼屬性可以進壹步劃分為陰陽。溫熱為陽,涼涼為陰。炎熱多於溫度,寒冷非常於涼,這只是程度上的差別。溫藥有溫、溫、熱、大熱等不同數量級;感冒藥有不同的量級,感冒、小寒、感冒、重感冒。如果冷、熱、冷在性質上沒有明顯區別,那麽性質就用“平”來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