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範圍廣闊。古文化遺跡大多分布在鴨河南岸的馬木河南北兩岸的高臺上。遺址群平面呈不規則梯形,東西寬5-6公裏,南北寬2-3公裏,總面積約1.200公頃。它是四川最大、最重要的古代文物。
古文化遺址30余處,其中中部的月亮灣和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南部的三星堆、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梁子、向西延伸的仁勝村和大雁村是最重要的遺址。
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範圍長達2000年,產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和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體系,被我國考古學家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和宗教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都城,具有區域中心地位。它的發現為消失的古蜀國提供了獨特的實物證據,並將四川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馬王堆介紹: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年長沙宰相李滄及其家族的墓葬,位於湖南長沙。
1972-1974年,考古人員先後發掘了三座西漢墓葬。墓室結構宏偉復雜,棺室建在墓坑底部,由三棺、三棺和墊木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用木炭填充,木炭用白膏填充密封。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文物3000余件。此外,還出土了1具保存完好的女屍,以及帛書《五十二病證》。
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長沙的墓葬制度、手工業和技術的發展以及長沙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葬珍品。
擴展數據:
三星堆重要文物:
1,西城墻:
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的鴨子河和馬木河之間的高原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長約600米,頂寬約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
城墻的中部和北部有壹個寬約20米的缺口,將西城墻分為北、中、南三段。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彎曲,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垂直。
根據當地的試掘,結合北端崖子河和南端馬木河沖刷出的城墻剖面和夯土中的包裹體分析,西墻的結構、體積、夯擊方法和年代與南墻和東墻相似。
2.月亮灣墻:
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月亮灣臺地東緣,按走向可分為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向東略褶皺,基本呈正南北走向。整個城墻基本與西城墻北段平行。
現存的城墻地面部分全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高2.4~5米。北端寬約30~45米,中間有彎道,夾角148度,北端32度,南端呈南北向。南段城墻比較高,是農耕平整的,寬80米。
城墻東(外)側有壹條壕溝,寬40~55米。挖方段管溝距地表3.5m深,溝口距溝底2.95m深。
百度百科-三星堆遺址
百度百科-馬王堆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