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土家族文化習俗

土家族文化習俗

土家族的文化習俗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潛江四縣,與漢族、苗族雜居。居住區、風俗習慣

語言和寫作: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土家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支不確定。因為大部分人長期與漢族生活在壹起,所以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和漢文。湖南只有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區還完整保留著土家語。這個民族沒有文字,通用漢語。

居民:

土家族愛群居,房子都是壹村壹村蓋的,很少有單戶的。土家族靠山建房,壹般是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蓋房子要背山面水。壹般為四柱三室,中室應設祖祠。左右兩個房間都有人住,多是兩個小房間,並稱“第二個房間”。第二間房前有火鋪,火鋪中間有火炕,用來取暖做飯,火炕上放著鐵鼎。火炕上方掛著壹個炕架,用來晾炕用品。尤其是春節前,用來幹炕的臘肉、臘腸還是有的。

服裝:

土家族女裝為大袖短上衣,左襟上衣,卷入2 ~ 3層花邊,邊褲;男裝是雙排扣上衣。“拜年”,即提前L ~ 2天拜年,是壹個重要的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甲,頭發纏在頭上。女人穿左褶長袍,卷兩三個花邊,有更寬的袖子,穿剪裁整齊的褲子或八分裙。他們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金銀玉飾品。

自定義:

男女相愛,多歌之後結婚。有“哭嫁”的習慣。女人在結婚前7-20天就開始哭,哭婚的歌有《女人哭娘》、《姐姐哭姐姐》、《罵媒人》等。剛開始我唱的很輕,越接近婚禮那天,我越難過。直到我哭得口幹舌燥,眼睛紅腫。他們把是否擅長哭嫁作為衡量女性才情和德行的標準。

土司制度之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葬自土司制度開始實行,喪事由土司主持。土司祭祀死者時,在天窗上轉三圈紡車,念經,送死者過天橋上天。然後裝成死人,圍著“哈哈臺”轉圈出去了。死者子女與土司壹同哀悼,土司唱喪歌,自吹自擂。突然,炮火沖天,哭喊呻吟,持續了幾天幾夜。然後裝著屍體的棺材被擡上山安葬。民國回歸祖國時期,土家族的葬禮由道士主持。死後三天、五天、七天,道士根據師傅的家世,制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壹夜素堂”、“壹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壹般道場進行下柳床、開道、薦死者、祭祀、做飯、散花、講燈、燒棺、說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穿著皮馬戴孝,跟隨道士舉行葬禮,並邀請人們唱孝經悼念死者。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四和道教徒停止活動,不在道場,在追悼會上唱喪歌。

宗教信仰: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上,主要信仰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以前有女巫驅鬼。有些地方信奉道教。每年過年都要給祖先大敬,農歷正月初壹、十五也要給祖先小敬。祖先食物有豬頭、餃子、粑粑、雞鴨、五谷雜糧。每次飯前,有人用筷子在飯上夾少量食物默哀,表示先請已故的祖先吃飯,然後才開始吃飯。農歷六月初六,各村要設波堂,在波堂前擺放豬頭、水果等祭品。十月,十月初壹祭冬,宰雞鴨設宴。此外,土家族還崇拜竈神、土地神、五谷神、貘神,建房時還會祭祀魯班。除了酒和肉,他們還想要壹只公雞。

飲食習慣:

土家族壹般壹日三餐,閑暇時壹般吃兩頓;春夏農忙勞動強度大的時候吃四頓。比如在移栽季節,早上要加壹頓“早產”的飯,多是糯米團子或綠豆粉之類的零食。據說吃湯圓為“過早”的飯意味著豐收和好運。土家族也喜歡吃油茶湯。除了米飯,玉米拌飯是最常見的主食。有時他們也吃豆米飯。粑粑和團結也是土家族的時令主食,有的甚至吃到種下。過去,紅山藥在許多地區壹直被視為主食,入冬後仍是壹些地區的常備食品。土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酸辣。民間家家都有酸菜壇子,用來腌制酸菜,幾乎每餐都離不開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比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等。特別喜歡吃混渣,就是將黃豆磨漿,不分漿渣,煮沸澄清,加入菜葉煮。民間經常壹起吃豆飯、玉米飯、渣湯。土家族的飲酒,尤其是在節日或招待客人時,必不可少。其中以糯米和高粱釀造的甜酒和雜酒較為常見,度數較低,口感純正。典型食物:土家族喜歡吃粑粑臘肉、油茶等食物,還有什錦菜肴;團香;綠豆粉(米粉);炒年糕。

文化:

土家族愛唱民歌,有情歌、哭嫁歌、搖擺歌、勞動歌、菜歌等。“擺手舞”是壹種流行而古老的群舞,包括狩獵、軍事、農耕、宴飲等70多個動作。它與祭祀祖先和祈求豐收有關。不管什麽大聚會,都要跳舞。“揮手”開始於農歷的某壹天,持續奇數天。壹般三天,五天,七天。壹般在農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會有上萬人參加。節奏鮮明,動作優美,簡單,充滿生活氣息。史詩和民歌是最著名的。土家族文學最著名的是敘事詩、民歌和手舞足蹈時的搖籃曲。有大浪歌和小波歌,大浪歌是史詩。小波歌多為苦歌、情歌,屬於抒情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野風味。長篇敘事詩《金雞》由四句山歌組合而成,以男女對唱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生活:

主要經營農業,手工藝、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尤其是土花床上用品。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受漢族影響,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湘西的“金桐油”和鄂西的“壩上漆”都是享譽國內外的名品。“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壹朵奇葩。又稱“花被褥”,是土家織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奇妙的構圖,被列為中國五大掛毯之壹。

節日:

土家族以4月8日、6月6日、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土家年,俗稱“趕過年”,即在過年的前壹天舉行。新年是臘月二十九,小年是臘月二十八。

中國新年的主要活動。

農歷新年是土家族最盛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除夕前的時間主要是為過年做準備。基本上每個家庭都要自己做臘肉,香腸,糍粑(少數家庭即使不自己做也會買)。

進入臘月後,土家族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這個時候,在外工作學習的人,壹定要四面八方回家團聚。臘月的日程安排如下:殺年豬、熏肉、磨豆腐腦、粑粑、炒飯等。這些都是土家族過年活動的典型特征。

(1)除夕團年

農歷除夕被稱為“共青年”,是共青年的壹天,也是土家族壹年中最熱鬧、最開心的壹天。土家族人對“團年”是很講究的:壹是所有家庭成員必須到齊,子女無論工作、學習多遠都要回家吃團圓飯。第二,所有土家族人必須同時入座,等到家裏長輩在院子裏放完鞭炮,說了幾句高興的話,團圓飯才正式開始。壹般來說,家裏的女人負責準備年夜飯,男人壹般負責幫忙生火,但現在壹般不燒柴了,男人就幫忙,或者貼春聯,打牌,甚至看電視什麽的。

除夕過後是大年初壹,土家族人從這壹天開始拜年。土家族把正月十五作為過年的最後壹天。除了沒過年完的,壹般都是在自己家裏過,壹家人壹起吃湯圓。在元旦的第壹天,我們應該拜年。“第壹天祭拜家神,第二天都去父母家拜年,拜年後再去父母家。”

(2)農歷正月十五晚上吃完代表“團圓”的湯圓,土家族人的新年就要來最後壹項大型活動:“打狗”——帶有娛樂和宗教色彩的篝火晚會,逗七姐妹,玩龍燈,舞獅。

俗話說:三十夜的火,正月十五的燈。孩子們最期待的是正月十五的晚上,因為那天晚上每家每戶都要排成壹排。夜幕降臨,大人小孩在自家房前屋後點起壹排排蠟燭,在微風中閃爍,真是美不勝收。玩龍燈最熱鬧的時候是正月十五。在壹頓豐盛的晚餐後,舞龍的人會拜訪村子裏的每壹戶人家,在每壹戶人家的門前跳壹會兒舞,而觀眾會和舞龍的人壹起玩耍。轉到河灘進行盛大的“燃龍儀式”。人們用自制的長竹筒裝黑火藥,每人取幾支。點燃後,他們在龍的頭部和尾部猛烈地燃燒。濺起的火花十分燦爛,舞龍的人盡力躲避。經過許多回合,直到龍的尾巴被完全燒掉。當時的場面很壯觀!歡聲笑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讓這壹年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正月十五過後,壹年就結束了,預示著新的壹年人們就要開始春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