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即《春秋經》,又稱林箐或石琳,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六經”之壹。也是周代魯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春秋》記載事件的語言極其簡練,但幾乎每壹句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義”。
後來出現了許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和闡述的書籍,稱為《列傳》。代表作有《左傳》、《公羊傳》和《谷亮傳》,合稱為春秋三大傳。
2.尚書
《尚書》最早的書名是《蜀》,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的《尚書》(也稱為《金文尚書》)是由傅生傳下來的。考證是古文化“三墓五典”的遺留。
《尚書》被列為重要的核心儒家經典之壹,“商”就是“商”的意思。《尚書》是壹部古籍,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和壹些追溯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
3.歷史記錄
《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傳記性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創制《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建成前後用了14年。
4.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是“二十四史”之壹。由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歷時20余年。在其建造初期基本完成,後唐顏師古對其進行了詮釋。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壹部重要的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漢書》主要記述了從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230年的歷史事件。
5.三國歷史
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誌》記載了我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紀傳體國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四大史之壹。當時,魏與吳之間有史可考,如官修的,於私撰的《魏略》,以及官修的等。這三本書應該是陳壽立足的基本材料。
蜀無史官職,故自集,僅得十五卷。但是,最後的書是因為官職而寫的。所以三國歷史是三國分裂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誌》最早是作為書和書分別流傳的,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三書才合為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