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司馬遷與《史記》簡介

司馬遷與《史記》簡介

1,歷史記錄:

《史記》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壹部傳記性史書。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創制《太史公書》,後稱《史記》。建成前後用了14年。

《史記》包括十二列傳(記載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家(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衰)、七十列傳(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主要描寫人物和大臣,最後壹篇是序言)、十表(大事年表)和八書(記載各種法規,如禮、樂、性情、歷法、天文等等)。?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獨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被後世的“正史”所傳承。

《史記》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這本書“善序而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俗”。

2.司馬遷:

子長出生在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西漢歷史學家和散文家。司馬談的兒子任太史令,因保衛李陵戰敗投降而入獄,後擔任刺史。他努力完成自己寫的史記,被後世佛祖稱為師謙、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師從孔安國、董仲舒,四處漫遊,了解風俗,收集謠言。作為壹名初診醫生,他在西南部服役。元豐三年(108),任太史令,承父業,撰史。

他以“究天人關系,通古今之變,成家言”的史學知識,創造了中國第壹部傳記和通史史籍(原名《太史公書》)。它被公認為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開國元年的三千多年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擴展數據:

第壹,司馬遷的名言:

1,三金,壹個有許多偶然性的人,強秦說。

2.君子病而無名。

3,外表也美,聖言也真,苦言也藥,言也甜。

4,山都起來了,風景也做完了。雖不可及,心向往之。

5.蓋忠死後,博雅再也沒有敲鼓了。這是什麽?讀書人死為知己,女人是自己的情人。

6.古人富而名不可磨滅,刻骨銘心。他們只是迷人和非凡。

7、糧倉知禮儀,衣食知榮辱。

8、洗澡不需要江海,需要規模;馬不壹定要瞄準馬,要走好。

9.好人受其激勵,其次是好的引導,其次是教導,再次是整潔,底層與之抗衡。

二、《史記》的歷史影響:

1,建立優秀的通史流派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通史名著。正是因為《史記》能夠把過去和現在融合成壹本書,開先例,樹立榜樣,並按照這種體裁壹個接壹個地修改歷史。通史家風格壹直影響著現代史學的研究和寫作。

2.確立了史學的獨立地位。

在中國古代,史學被納入儒家經典的範疇,沒有獨立的地位。史部書在劉欣的《七觀》中,附《春秋》。

自司馬遷編纂《史記》以來,後來的文學家紛紛效仿,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為適應新的要求,西晉荀胥將古籍分為四部:甲錄六藝小學,乙錄諸子武藝,丙錄史書,丁錄詩文。由此,史學在中國學術領域取得了獨立的地位。思考飲水思源,應該歸功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3.確立了歷史傳記的文學傳統。

司馬遷文學修養深厚,藝術手段尤為巧妙。往往把壹些極其復雜的事實處理得非常妥當有序,然後高瞻遠矚,學識淵博,文字生動,筆法錘煉,感情飽滿,信手拈來,形象生動,讓人“驚呼拍手,不知何故。”

其中《廉頗藺相如傳》收錄於小學語文實驗教材18課。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史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