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籍修復師在哪裏工作?

古籍修復師在哪裏工作?

文物是歷史的載體。

讓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流失。

從殘破古籍看“重見天日”

是文物修復者的追求。

在山東省文物修復師、濰傳技藝非遺傳承人張誌良看來,文物修復是壹項承前啟後、惠及未來的工程。投身文物修復近30年,他是如何從壹個門外漢成長為業內知名的“大咖”的?

專心學習研究“外行”,轉向行業“大咖”

刷子、鎮紙、橡皮擦、噴壺、鑷子、膠卷、生活用紙、照相機...桌子上排列著各種尺寸的工具。在壹個十幾平方米的工作室裏,張誌良正在修復幾本古籍和拓片。

“壹些古籍和碑文由於保存不當,已經蟲蛀、酸化、腐敗,使本已單薄的文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而我的工作就是給這些“病態”和“創傷性”的文字“動手術”,讓它們起死回生。”張誌良說。

1971年,張誌良出生於濰坊安丘安商鎮趙家營村。受父母文化影響,他從小對書畫情有獨鐘。說起拓片傳播的“第壹次經歷”,張誌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有壹次在放學的路上,他路過寺廟上的石坊,石坊上刻畫著雄偉高大的武士和美麗的梅朱蘭菊花...精美的圖案讓他拿出紙筆開始描繪。雖然他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他描述得很生動。

1989年,張誌良來到河南洛陽,成為壹名通信兵。在軍隊中,他的文學專長被發現,後來成為軍隊的工具。65438年至0993年,退休的張誌良留在洛陽當裝裱師,開始了他的石刻研究生涯。

“碑文是早期的印刷,可以還原壹些歷史事件,對古代文化的研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此外,中國書法的傳承也離不開碑刻。無論是篆書、隸書,還是我們常說的劉燕甌楚,他們的書法也都是通過碑刻傳承下來的。”張誌良說,從那時起,他就有了收集碑文、石刻和古籍的愛好,並閱讀了大量史料,試圖還原文字背後的歷史。

在此期間,張誌良沒有忘記繼續“充電”。他到大學深造,拜故宮博物院碑文專家馬子雲、周為師,學習青銅器全形延展技法...出於對古代文化的熱愛,張誌良在研究碑文的道路上越走越寬。雖然不是正規學校出來的,但隨著多年的實踐和研究,他逐漸掌握了修復文物的技巧,對拓片的識別也達到了“壹眼就能判斷真偽”的程度。2010,洛陽碑刻研究會成立,張誌良當選會長。

連續奮戰10小時,碳化受損的梵文絲綢“重見天日”

據介紹,這個粉盒由青銅制成,其中壹面已經開裂,裏面的絲綢已經碳化,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拿到粉盒後,張誌良先在臺上鋪了壹張透明的薄膜紙,用噴壺往表殼上噴水,然後將薄膜紙刷得平整堅實。因為在地下存放了幾千年,整本帛書已經碳化,只能隨波逐流的打開。用鑷子小心地把它放平。根據帛書的裂紋和文字走向,張誌良把帛書文字像拼圖壹樣慢慢拼接起來,用幹凈的刷子蘸上清水,把經文貼在案面上。

“因為帛書上的經書用梵文很難讀懂,我只能根據帛書殘破的痕跡撿出來。唐朝的絲綢都是經緯單股,看起來很結實,但稍壹觸碰就有破損。拼接時,只能依靠水的浮力來推動絲的移動和定型。因為是碎片拼湊而成,為了更好的連接線條,對齊後還要朝上翻過來。這個過程也要謹慎,不能馬虎。”張誌良說,他把另壹張膜貼在前面的絹本上,翻過來,刷上手工制作的漿糊,用幹裱法貼上單宣紙...從晚上8點到第二天早上5點,張誌良工作了近10個小時,終於把帛書修復成功。

懷著敬畏之心,每壹次復原和傳播都是壹次“與歷史的對話”

“每次修復擴散都是壹次艱難的挑戰。在整個過程中,壹定要全神貫註,不能有絲毫懈怠。否則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張誌良說,近年來,他還參與了柳永、王鐸、沈周、於吉等名家殘畫的修復,還修復了隋代梵文經卷,傳播了清代乾隆禦璽。

“這份工作要求從業者具備相當的歷史、繪畫、文字知識,以及壹定的化學、物理、美學、材料、材料學知識。除了專業技能,妳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感和極強的毅力。”張誌良說,雖然這項工作是在現在完成的,但它觸及過去,指向未來。所以,我們應該以敬畏之心對待每壹件古代藝術品,如履薄冰,讓文物展現出應有的價值。

作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傳播技藝非遺傳承人、山東省文物修復專家、濰坊市博物館名譽館員,張誌良認為石刻的修復與傳播是壹項嚴肅、專註而“孤獨”的實踐,是壹個復活歷史的過程,也是他人生價值的體現。

“目前,行業內‘金石熱’的趨勢有所擡頭。未來,我們希望聯合社會各界,搭建石刻文化的交流平臺,讓大眾從收藏、研究、傳播、修復、鑒定、考證等多個角度了解和傳承這壹優秀文化。”張誌良說。

輪廓

張誌良,1971年生於濰坊安丘,名徐庵,南苑俗人,尊漢主。現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洛陽碑刻研究會會長、濰坊博物館名譽館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流傳技藝非遺傳承人。被評為“山東省文物修復者”。多年來,張誌良致力於碑刻的傳播、收集和研究,主要從事碑刻的傳播、鑒定和修復工作。

張誌良先後流傳了山東董家莊漢墓的畫像石、偃師唐聖賢太子碑、晉代畢雍碑、滎陽北魏荊石軍碑、珙縣石窟六朝造像和隋唐各種墓誌。玉器包括乾隆皇帝的玉璽、金驥吳王夫差的寶劍、陳介祺的辛莽銅尺米舊藏,以及商周青銅器的完整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