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到底藏了多少秘密?2000多歲的馬王堆漢墓女主人辛追,出土30年。什麽是“健康”狀態?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在中國考古史上的地位如何?7日上午,為期3天的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在長沙召開。
1972年馬王堆女屍出土時,全身濕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還在,肌肉有彈性。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古代濕屍。經過三代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已經證實這位2100年的高貴女士為當今世界帶來了“六大絕世價值”。
首先,這是兩千年來世界上唯壹的“濕屍”,不是“木乃伊”。當年4月29日淩晨,隨著22層絲麻、9條絲帶的逐壹揭開,西漢第壹代長沙後羿李滄之妻辛追女士的遺體在地下沈睡了2100年後,回到了她生活了54年的陽光和空氣中。此時的她依然面容姣好,五官清晰,頭發光澤,肌肉富有彈性,四肢可以活動。於是《中國的木乃伊》震驚了全世界!
世界上發現的現存屍體大致可分為三類:壹是人造“木乃伊”,如古埃及的法老、中國九華山的“屍體菩薩”;二是天然的“木乃伊”,如中國新疆的木乃伊;第三,冰凍的屍體,比如在歐洲阿爾比斯山發現的“冰人”。但辛追是唯壹在“深埋、密閉、缺氧、無菌”條件下保存下來的“濕屍”,其價值無與倫比。
到目前為止,最早的心梗猝死案例已經被人類驗證。為了完整保存“馬王堆濕屍”,在采取防腐措施後,用現代醫學對濕屍進行了解剖,發現其內臟保存完好。根據其保存完好的器官,最終認定女士的死因是“膽絞痛導致心肌梗塞猝死”。到目前為止,這是首例確診的人心肌梗死猝死病例,其發作時間是2100年前的壹天。這就否定了西醫經典理論中冠心病是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的結論,從而將被譽為“人類第壹殺手”的冠心病的研究引向了更悠久的歷史和更廣闊更深入的空間。
“血吸蟲病”可能在2100年前就已經廣泛流行了。根據解剖結果,在馬王堆濕屍中發現了最完整的日本血吸蟲卵,即辛追,壹位女士。至此,醫學界普遍認為血吸蟲病是壹種只有勞動人民才會患的疾病的理論得到了進壹步修正。要麽辛追年輕時曾在長沙廣闊的田野裏辛勤勞作,後來命運逆轉,成為“長沙宰相”的妻子;要麽說明這個地區的生活用水已經是血吸蟲病的傳播渠道之壹了,她是通過日常的飲水得病的。不管是什麽原因,可以推斷血吸蟲病在2100年前曾在該地區廣泛流行。這對流行病學的源頭研究,特別是對日本血吸蟲本身進化變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頭發裏藏著更多的秘密。保存最好的“馬王堆濕屍”是她美麗濃密的長發。借助現代醫學手段和設備,通過檢測這些毛發,特別是其中各種微量元素的組成和含量,可以揭開生活在2100年前的人類的更多秘密,比如推斷氣候、環境、地質、水質、動植物分布、食物構成,甚至日常飲食、生活習慣等等。不幸的是,這壹領域的研究仍然停滯不前,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醫學科技更先進的日本,也曾提出要得到半根辛追的頭發,但至今未能如願。
DNA密碼中存儲的信息更加豐富。得益於濕屍的保存環境,馬王堆濕屍DNA保存的信息更加完整,對現代研究分析更有價值。對於已經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的人類來說,用“萬裏挑壹”這個詞來形容這個“濕屍”壹點都不為過。此外,DNA分析可以直接與自身保存完好的毛發、肌肉、神經、骨骼、器官進行對比驗證,2100年前古人生活的信息將更加豐富、更加完整、更加真實、更加科學。
紡織、服裝等品類的研究空間巨大。據相關資料顯示,辛追的形象已經“恢復”到了30歲。她幾乎具備了我們通過古詩詞所知道的漢代美女的所有基本要素:鵝蛋臉,柳葉眉,杏眼,薄唇,微仰臉,面容精致,舉止端莊。配得上這位美麗高貴的女士,除了穿上22件絲麻衣服和9條緞帶外,家人還為她準備了6箱全新的衣服和材料,大部分都是真絲面料,包括單衣、雙袍、單裙、手套、鞋襪等成品50件,材料46卷。這些衣服和材料包括西漢初年的薄紗、仿羅、素卷等珍貴的絲紡織品,並輔以印染、刺繡等。這對於我們研究2100年前的紡織技術、服裝技術、服飾文化就更有價值了,這些東西已經失傳很久了,只能在歷史文獻中看到!
馬王堆是中國考古的巔峰之作,“濕屍”前無古人,價值絕世。遺憾的是,我們對“濕屍”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已經落後於海外。應高度重視,迅速推廣,避免出現國內“濕屍”和國外“濕屍”研究的畸形現象。
找到現貨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有三座墓,分別是西漢初年長沙丞相侯李蒼及其妻兒的墓。
發現過程
1972 65438+10月16考古人員首先對馬王堆漢墓壹號墓進行了發掘,該墓深達16米,裏面的棺槨側箱內裝有大量隨葬品。從文物上的文字可以分辨出這個墓是西漢長沙丞相辛追的墓。4月28日,考古學家打開了內棺的蓋子,呈現出壹具沈睡了2000多年但看起來非常新鮮的女屍:她的外表完好無損,全身柔軟而富有彈性,當防腐劑註入體內時,她的血管可以膨脹。除了眼球突出、吐舌等體表變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剛死去的新鮮屍體。這是世界上發現的第壹具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此後發現的類似古屍被考古界歸為“馬王堆屍型”。
1973 165438+10月18日和65438+2月18日,考古人員分別對3號墓和2號墓進行了發掘,確定3號墓主人為李滄之子,2號墓主人為侯李滄,其中李滄墓因多次被盜而丟失。整個考古發掘以1974結束。由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價值和藝術性都很高,所以舉世矚目。
體檢顯示,距今兩千多年的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完好。
“辛追沈睡了兩千多年的身體保護得很好,皮膚還富有彈性,關節還能活動,軟骨組織肉眼可見。x光顯示老太太的骨骼比現在60歲的正常人要好。”7日,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聯合發布了出土3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體檢報告”。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在7日舉行的“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研討會”上說,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計劃將辛追遺體遷至新的展覽樓。為確保搬遷工作順利進行,並為今後的進壹步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邀請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專家對該女屍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檢查評估。
《體檢報告》指出,采用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手段,對近30年來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從女屍和有機玻璃棺材的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硬腦膜和保存液中采集可疑黴斑,進行細菌和黴菌培養。沒有細菌生長或分離出黴菌。
在無菌條件下,還取了女屍的皮膚、小腿肌肉組織和肝臟組織,分別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壹致。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女屍的骨骼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註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屍的外貌和膚色沒有明顯變化,皮膚依然有彈性。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的遺體已被移至為湖南省博物館新館舍量身打造的“地下臥室”。“地下臥室”距離地面8米,恒溫恒濕。它是模仿當年出土時的原狀建造的,周圍有壹口大棺材和壹個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沈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環境。
盡管如此,《體檢報告》也表達了壹些擔憂。羅教授告訴記者,已故總理希望將馬王堆女屍保存至少200年,但它只被保護了30年。如何防止未來17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蛋白質降解、骨組織脫鈣、組織細胞水腫或脫水,是馬王堆漢墓女屍保護的艱巨任務。
陳建明說,“下壹步,我們將加強科技保護的力量,與醫學界合作,對女屍進行定期檢測和科學研究。”專家意見
會議由湖南省博物館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主辦。65,438,000多名專家應邀參加了會議。除了中國大陸、港臺地區的學者,還有美、德、英、加、日、韓等國長期研究馬王堆漢墓的知名漢學家。
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名考古學家王世民,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夏院長,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葉珊,日本女子大學教授、著名秦漢史、楚漢簡帛書研究專家顧忠信等都出席了紀念活動並發表學術演講。
為了活躍會議的學術氣氛,為專家們提供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湖南省博物館還舉辦了與馬王堆漢墓主人生平背景相關的長沙民族文物特展。這是西漢初年長沙物質文明在湖南的首次集中展示,展出的80%展品都是首次公開展出。據史料記載,辛追是西漢長沙丞相李滄的妻子。她死於公元前186年,大約50歲。65438年至0972年,辛追的屍體從墓中出土時,全身濕潤,皮膚覆蓋完整,毛發靜止,手指和腳趾線條清晰,肌肉富有彈性。這也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歷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