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維摩詰的經典畫作

維摩詰的經典畫作

維摩詰經典繪畫是以直觀繪畫的形式表現維摩詰講座的場景和經典。維摩詰的經典畫作最早出現在何時何地?恐怕很難做出確切的考證。至少在唐代是成熟的經典繪畫。說到維摩詰的經典畫作,人們不能不想到顧愷之。

顧愷之是東晉人。當時他被稱為“天才、畫家、白癡”,他的畫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南京建瓦罐寺時,寺裏的和尚向社會捐款,他壹下子認捐了幾百萬。沒有人會相信他會有這麽多錢。他向寺廟提出請求,給了他壹面白墻。他想畫畫。在壹個月的時間裏,他畫了壹幅維摩詰的畫,但是沒有弄清楚。那天天晴,他跟寺裏的和尚說,第壹天來看的人捐十萬,第二天來看的人捐五萬,以後的數字就看妳們的了。晴天,廟門壹開,壹座廟燈火通明,臺下人山人海,壹百萬美金足矣。

顧愷之當時畫的維摩詰原像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無法看到它的原貌。據說這幅維摩詰畫像有“清身顯病,靠幾個忘詞”的能力,刻畫了維摩詰生病的樣子和生病期間對話的特別樣子。據說這是第壹尊維摩詰像。有趣的是,他還留著壹縷胡子,頗有中國哲學家的風範。相傳,南朝謝靈運曾去廣州的知歡寺拜他美麗的胡須,並裝飾莫畏像。謝靈運本人被稱為“大胡子”。南朝畫家陸探微、張僧繇都曾摹仿過顧愷之的作品,但都比不上他。它們的復制品壹直保存到唐朝。後來,維摩詰改畫的維摩詰形象無疑受他影響很大。(30)

和《西方凈土變》壹樣,維摩詰的經典畫作在寺院中也很常見,因為《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壹共有六個版本。最早的壹部是漢末的《嚴釋》譯本,玄奘在唐代也有譯本。除了在印度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外,它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融入中國文化本位的經典。它對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學和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相當多的中國哲學家、作家和藝術家都從中找到了靈感。例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名字就來自維摩詰。他的生活形態很像維摩詰。作為佛教弟子,他過著世俗貴族的奢華生活,經常出入王公貴族,壹生為官、隱逸、俗人。(52-1)

維摩詰是壹位在佛教時代遠離城市的長者。曾幾何時,供養諸佛無數,深植善本,得無耐性,入深修行。辯論沒有障礙,遊戲頭像。而有了六波羅蜜,就能以各種方便巧妙的方式改造眾生。(52-2)因示自己是俗人,有妻有眷,但常練梵文,樂在遠離。雖然他不避諱擁有或涉獵壹切世俗的舒適或社會上的各種場所,但他甚至不排斥外國的方式。但他真正的心態和目的是“為了遊戲,為了看人”,“為了被不同的方式影響,為了不破壞真正的信仰”,“為了周遊列國,利益眾生”,甚至“為了進入各種妓院,表現過度的欲望”。所謂“酒肉過腸,佛留心中”,就是這種人生形態的通俗寫照。他在家裏就是這樣壹個奇怪的菩薩,做的事情就是這樣壹種不落俗套,隨意的教法。因此,《維摩詰的經典》不是抽象、呆板、沒有人情味的教義,而幾乎是壹部藝術作品,具有巧妙的戲劇安排、精辟的對話、故事和機智。無論是維摩詰本人的形象還是維摩詰經典都深受人們的喜愛。(52-3)

在《維摩詰經》中,故事從維摩詰生病開始,佛陀派弟子去問候他。但是,他的弟子大多聲稱去不了。最後佛陀派文殊菩薩來迎接。於是,八千菩薩,五百人,壹百人皆樂從。在這些佛陀派來的弟子中,有大乘和小乘的弟子。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如坐城宴、討飯、解釋戒律、做人等。維摩詰曾向他們挑戰並與之爭論,但被維摩詰打敗了。所以,他們不敢處理。他們心裏可能很清楚,維摩詰並沒有真的生病,但他是在通過向人們展示疾病來宣揚自己的想法。(52-4)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它等同於維摩詰。文殊來到維摩詰的內室,那裏沒有座位,只有壹張床。維摩詰臥病在床,正如顧愷之所畫:清體以示病征。文殊問,維摩詰答:若有癡情之愛,我必病。眾生皆病,故我之病也;眾生皆死,則我亡。

據說維摩詰的客廳只有壹方方丈,佛寺方丈住的房子叫“方丈”或“方丈房”,起源於維摩詰。如此狹小的空間,如何容納八千個菩薩、五百個聲音、壹百個人?維摩詰從東方36恒河沙世界的徐覓相界佛陀那裏借來了32000個大師寶座,高達84000個(每十天約60裏),這些寶座是第壹批經過嚴格裝飾的。在維摩詰與文殊的論爭中,維摩詰經典之美猶如無數的珍珠和玉石。(52-10)

在他們爭吵的過程中,房間裏出現了壹朵“裂花”。花落在菩薩身上,立即落地,卻撒在舍利弗等人身上。即使使用了神力,也無法成功。於是,在與沙裏夫的辯論中,沙裏夫被變成了女性。把自己變成Sharifutsu。這壹方面是為了證明眾生皆虛幻,男女不固定。另壹方面,也是為了打破聽說過“法”的人的執著。這個細節充滿了幽默感,所以很有獨創性,讓印度小乘宗教的嚴肅性和中國倫理的靈性化很容易讓人會心壹笑。

大雲院大佛殿壁畫的作者是誰?他沒有留下名字,所以無法確認。五代壁畫很少,看似稀少,但現存的五代寺廟壁畫獨樹壹幟。

看來這幅壁畫的作者也深諳景的精妙之處,畫面處理靈動活潑,既不呆板也不復雜。在繪畫技法上,遵循“焦墨淡彩”的特點,線條以鐵線條為主,輔以“蚯蚓畫”和“高古遊四妙”。在人物形式上,他繼承了晚唐的風格。人物無論男女,都豐滿平和。女神散花在天空中飛舞的造型,給畫面增添了壹種飛翔感,顯得十分活潑。(52-6)

西墻畫有十八羅漢。這幅壁畫是否出自五代不得而知。十八羅漢形象生動,服飾圖案獨特。從人物塑造和構圖、線條處理來看,筆法流暢,畫技嫻熟,不同於壹般的民間畫家。這和維摩詰壁畫的變化有關嗎?要靠專家學者來下結論。

經典繪畫

通過轉化繪畫也叫轉化或變相。廣義來說,任何以佛經為題材的繪畫,都可以稱為“化”。敦煌經畫通常是指將壹部甚至幾部佛經的主要內容組織成壹幅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據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誌》記載,南朝宋的畫是“變”,梁的兒童畫是“變中積珍”。莫高窟共有三十三種經變,其中西方凈土宗經變、東方藥師經變、彌勒經變、北京經變、維摩詰經變延續時間較長,數量最多的是東方藥師經變。敦煌經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佛經,大量的社會生活內容也生動地反映在經典繪畫中。很多經典畫作技法高超,堪稱藝術瑰寶。

敦煌壁畫現存僅有兩幅,但其形式、技法和內容在藝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福田經》的產生和消失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