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唐守謙的職業是什麽?

唐守謙的職業是什麽?

唐守謙

唐守謙(1856—1917),原名甄,浙江蕭山人。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是清末立憲派的領袖。他們因爭取路權和修建鐵路而聞名。他的遺言“爭利者為小人,貪名者不為好士”可謂是他壹生的寫照,他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中文名:唐守謙。

別名:唐真,唐哲賢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會稽山壹個陰天的樂鄉

出生日期:1856

死亡日期:1965438+2007年6月6日。

職業: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

主要業績:參與創辦浙江興業銀行。

代表作品:憲法的危言與古義。

傳記

唐守謙出生於浙江殷珊(今蕭山進化鎮大塘村)。我十幾歲的時候,在家鄉讀書。“我從小就與眾不同,以文學著稱。”年輕時擔任浙江金華書院院長,主張教學要實用。

光緒十二年(1886),入山東巡撫張瑤。光緒十六年(1890),他寫了壹部4卷的《危言》壹書,提出裁減冗員、改革科舉、興學、開發礦藏、修建鐵路、興修水利、加強海軍防禦等。,並闡述了他的改進思路。

光緒十八年,以庶吉士之名入國子監;做了兩年多安徽青陽縣令,沒幾個月就辭職了;後來,他被聘為助手,周遊各省。

26年,八國聯軍入侵,遊說兩江總督劉坤壹、湖廣總督張之洞實行“東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兩淮運鹽使,但仍以上海為養父養母的故居。

31年前,在上海的浙江同胞被動員起來,抵抗英美侵占蘇杭甬鐵路建設權,提出集資入股經營浙江鐵路全程。7月,以總理身份在上海成立“浙江省鐵路公司”。此時,清政府被迫承諾滬杭鐵路由商人們自己修建,唐守謙被授予“四級景清”、浙鐵宰相的稱號。

三十二年,唐、張謇、鄭等人聯合江浙、福建等地的200多名士紳、商人,組成“預備立憲會”,任副會長,宗旨是“學怒群雄,合群進化”,敦促清廷盡快制定憲法。

宣彤元年(1909),任浙江咨議局議長,與張謇、唐華龍、_壹起發起並組織請願,要求清政府實行憲政。

宣彤二年(1910)八月,清廷解除唐守謙全浙鐵路公司宰相職務,不得幹預路政。次年十壹月,辛亥革命爆發,杭州新軍起義。唐當選為浙江軍政府總司令。在任期間,他聯合陳、、等省通電造反,並協商成立聯合政府。1912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命湯壽謙為交通部長,但未就職。他被改任為赴南洋征討公債的宰相,在南洋各地向華僑集資。袁世凱篡權後,唐增和章太炎組織了“統壹黨”來挽救這個爛攤子,但是失敗了。

8月,被任命為浙江鐵路公司董事長。1915呼籲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唐守謙回到家鄉,竭盡全力,改變了家鄉水利樞紐馬溪壩的橋閘,解決了子明宣德以來天樂鄉400多年的水利糾紛。

1965438+2007年6月6日,唐守謙去世。遺言:“我壹生正直,絕不向權力屈服。我死後,就隨便找塊陽山山,離我老家遠,地勢開闊。”

唐守謙身居要職多年,但生活簡樸,有“布衣統帥”之稱。他既不富有也不貪婪。浙江鐵路被袁世凱收歸國有兩年後,袁通過浙江鐵路公司撥出二十萬銀元,作為對唐總理四年多未支付浙江鐵路壹分錢的補償。但是,唐什麽也沒得到,把錢全部捐給了浙江圖書館的建設。

他壹生著述甚多,包括《危言》四卷、《二蕭雅辨》二十卷、《說文冠》二卷、《理財百策》二卷、《三通考》三十卷及《文集》數卷。1965438+2007年6月死於蕭山臨浦,葬於桐廬縣品質鄉。

角色概述

唐守謙(1856 -1917),原名甄,浙江紹興山陰縣天樂鄉(今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人。

唐守謙早年才氣橫溢,以文著稱,敏感博學。1890年,他以出版《危言》而聞名於世。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裁減冗員、改革科舉、普及學校、開發礦藏、修建鐵路、興修水利、加強海軍防禦等措施。,並詳細闡述了他的改進思路。1892年,唐守謙赴壬辰科考試,中了進士背景,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任安徽省青陽縣知縣,但不到三個月就去世了。

甲午戰爭後,湯壽謙參加了強社和維新運動。庚子事變後,他倡導並推動“東南互保”,後協助兩江總督劉昆商討新政。1905年夏,唐守謙等人在上海成立浙江省鐵路公司,隨後開始與江蘇省單獨修建蘇杭甬鐵路。到1909年夏,浙江境內已全線建成,是中國建設工期短、質量好、資金最多的商業鐵路大省。從65438到0906,唐守謙,張健,鄭,等。在上海創辦預備立憲協會,任副會長,連續發動三次國民議會請願運動,成為國內立憲派著名領袖之壹。1909年雲南任省法官,江西任學術顧問,但均未赴任。

1911武昌聚義爆發,杭州新軍風聞,成立浙江軍政府,推舉唐守謙為大都督。唐守謙上任後,憑借自己的威望和威望,擬定並降低了條件。浙江旗營“請辭”,杭州“決定全境”。後來,唐守謙出兵支援鄰省反清革命活動,支持江浙聯軍收復南京;聯合陳、、等省通電起義,並協商成立聯合政府。

1912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唐守謙自請宰相,籌集公債,到南洋各地募捐,以緩解革命政府的財政困難。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拒絕了北京政府的邀請,繼續留在南方經營浙江鐵路。1915年,唐守謙電話反對袁世凱稱帝,之後逐漸遠離政壇。

晚年,唐守謙回到家鄉,投身於家鄉的水利事業。1965438+2007年6月,死於蕭山臨浦。

唐的名著是《危言》。本書首發於1890,再版於1892。是甲午戰爭前推動變法維新的代表作之壹,與鄭的《盛世危言》、邵左洲的《邵氏危言》並稱三大“危言”。從書中提到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的視野極其廣闊,從國家法律,如遷都、尊丞相、議會、停捐、護升、除冗、限官職,到國防外交,如軍事制度、海軍、護朝防俄,再到具體的經濟、教育範疇,如鮑莉、捐鹽、渡口、礦業、國債、商業。作者從論述、研究方法、行文風格上,直指過去的不足,切中要害,引用法規,如數家珍,直指中國的癥結所在,每次都大言不慚;外交方面沒什麽好說的。從《危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唐守謙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現狀相當熟悉,對很多問題思考了很久。

唐守謙雖身居要職多年,但恪守簡樸。他穿著短夾克,戴著笠帽,被稱為“布衣總司令”。然而,他對公共事業從不吝嗇。民國政府將滬杭鐵路收歸國有。為了補償唐守謙四年的督導建設,他特別支付了壹筆20萬元的款子,他全部捐給了浙江省教育會,用於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他的遺言“爭利者為小人,貪名者不為好士”可謂是他壹生的寫照,他對中國現代化的貢獻將永留史冊。

寫書闡述壹種理論

唐守謙“早年才氣橫溢,以文學見長,敏感而博學。”從6歲開始,我壹直在鄉村學校和家庭班級學習。“長期周遊世界支援他人,是為了重視經典,推動天下大事,而我有改變時代的野心。”唐從1887(光緒十三年)開始寫《危言》,歷時四年完成。書中指出了遷都長安、建立宰相制度、建立議會、建立考試制度、任用官員和用人、消除冗員、提倡學校和西學、鼓勵商人開發礦藏、修建鐵路和加強海軍等方面的弊端。,提出了震驚朝野的變法主張,成為“危言聳聽”討論變法的第壹人,為戊戌變法起到了壹定的輿論引導作用。

65438年至0894年,唐守謙、南通張謇(光緒元年進士)加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創辦的強學會。次年,他寫了《理財百策》,對各種社會經濟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896年完成了20年的三通考試匯編,30卷,200多萬字。這本書總結了歷代的法律法規,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挽救時局,喚醒民眾,具有積極的意義。1900,65438+2月和1901 7月,唐守謙和張謇做了兩個* * *商憲法,唐守謙還寫了壹本書《憲法的古義》。

1906 12、唐守謙聯合江浙滬商人200余人,組成預備立憲協會,鄭為會長,張謇、唐守謙為副會長。1910年,唐在廣東發表演講,呼籲各界“邀建國”。

次年6月,唐、張聯名上書攝政王,要求改組“禦閣”,“重用有經驗的漢臣”,對局勢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武昌起義後不久,唐守謙被選為浙江首任巡撫。唐雖然才上任壹個多月,卻幹了兩件大事:壹是憑借自己的威望,成功解決了駐杭青旗兵投降革命的問題;二是決定派3000人組成江浙聯軍,支援寧,攻克金陵。唐此舉對鞏固武昌起義成果,促進全國局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淡泊名利

1892年,唐守謙赴壬辰科中考,中了十等獎,龔升,進士出身、中舉二等的殿試吉爾,國子監的庶吉士。第二年,他被任命為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助理。

唐於1894年到期,封安徽青陽知縣。知縣雖是七品小官,但這是當時科舉仕途的必經壹步,寒窗苦讀是學子們的夙願。唐淡泊名利,上任三個多月,就養尊處優,苦苦哀求。後來他被聘為金華李政書院的院長,開始教書育人。

1899年,春堂被聘為湖州南潯潯熙書院負責人,講授經典和時事。同年,唐在上海創辦文堂書店,積極從事文化出版事業。由於唐在教學界的活躍和名望,清廷邀請他擔任大學的總教師,但他並未赴任。

1902唐、張謇在通州創辦了自己的師範學校,是當時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鑒於唐兩次上書朝廷,清廷強烈批判鹽政之弊,於1904年封其為道長,任兩淮鹽運使。唐對這壹美妙的工作不為所動,借口生病接受了上海龍門書院(上海中學的前身)院長壹職,並將書院改為師範學校。唐寧舍“肥肉”不啃“骨頭”,體現了他淡泊名利、教育救國的高尚情懷。

1904年,在唐守謙、沈冰靜的積極贊助下,在杭州大東門街(後遷至金牙莊)創辦了壹所初級師範學校。唐督建鐵路浙江段期間,為培養建築和機械方面的人才,與浙江鐵路公司副總經理劉金早在杭州歇馬子巷創辦了鐵路學校(浙江高等工業學校的前身),開創了浙江近代工業技術教育的先河。

1909 8月13滬杭鐵路通車。第二天,清廷任命唐為雲南按察使,但唐鑒拒絕接受他的話。65438年6月+065438+10月,清廷改唐為駐江西使節,但唐仍堅持不接受。1911 6月,唐守謙被接納為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

1914年,民國政府將滬杭鐵路收歸國有,為了補償唐四年的監造,特捐20萬元。唐分文未收,全部捐給浙江教育會,用於新建浙江公共圖書館(現杭州大學路浙江圖書館)。唐守謙還在家鄉天樂鄉(今進化鎮)創辦了大塘塢和桓譚兩所小學,幫助家鄉的孩子就近上學。

工業興國

唐守謙壹直信奉實業興國的思想。1905年2月,唐守謙、張謇、許在上海創立達達倫布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唐與、夏曾佑等發起滬浙之行,提出集資入股,辦全浙鐵路。後來,為抵制英國侵占蘇杭甬鐵路修築權,唐於8月聯合張謇發起“聚民股,護路權”愛國運動,經浙江股東推薦,唐被清廷授予浙江鐵路宰相稱號。在此期間,唐守謙為庭審做了艱苦的準備。

短短三年時間,杭州至楓涇160公裏鐵路及沿線114橋梁、14涵洞、113水管全部完工,確保了滬杭鐵路1909年8月竣工。

1965438+2007年6月6日,唐守謙在臨浦家中去世。他的遺言“爭利者為小人,貪名者不為好士”,是他壹生的寫照,為老鄉所稱道。

1936年5月,天樂村民為紀念唐守謙的功績,在茅山山頂建起了“唐哲賢先生紀念碑”。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65438年至0994年,蕭山市人民政府根據CPPCC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的建議,對紀念碑進行了重修。

(1) 1950 10個月,從紹興縣到蕭山縣。

② ③張謇《唐哲賢先生傳》。其余引自蕭山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的《唐守謙史料集》和《唐守謙研究》。

伊夫·祥子

如果說唐守謙作為布衣統帥是因為護路而為世人所熟知的話,那麽他晚年從家鄉隱退,因致力於家鄉的建設,尤其是天樂鄉麻溪壩橋的整修而為鄰居所知。

浙江省山陰縣天樂鄉(大部分屬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以麻溪景觀覆蓋,有上、下瀛湖等五處低窪地,其次是山陰縣、蕭山縣西部的西江,西部的陽江。蒲陽河改道後,麻溪成為蒲陽河的源頭。在過去,浦陽河被稱為“小黃河”,洪水不斷,導致殷珊,惠濟和蕭山的洪水。為了抵禦浦陽河入侵帶來的洪水,明中葉以後,紹興知府開掘寨巖山,修建馬溪壩,並立下“寨巖口絕不能堵,馬溪壩絕不能開”的禁令。麻溪大壩全長1.064米。剛建成的時候是土壩。65,438+0,588年(明十六年),蕭山縣令劉徽用石頭重修,改為石壩。同時用來澆地防旱,底下開了壹個寬4尺的洞。1682年(清康熙二十壹年)大壩改為三孔,各寬6尺,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改為兩孔。馬溪大壩的建成使西溪河的洪水得到了300年的控制。清乾隆《蕭山縣誌》對此贊譽有加:“石壩(指麻溪壩)無河水奔流,知160余年沃土無水患,益於麻溪壩。”

但馬溪壩的修建將天樂鄉分為上、中、下天樂兩部分。下天樂和殷珊、惠濟、蕭山的大片土地被圍在大壩裏;當時有70個3萬多人口的村莊被排除在大壩之外。“壹壩隔兩天”。馬溪大壩的修建雖然使大壩充滿了肥沃的土壤,但由於它切斷了馬溪和西溪河的聯系,馬溪河的水無法通過西溪河流出,只好向西改道,經茅山閘進入蒲陽河。導致壩外上、中天樂地區因澇被淹,幹旱缺水。十年九年的饑荒,農作物減產或五谷不收,壩外農民謀生困難。此後,壩內外關於棄壩和護壩的糾紛不斷,甚至打架鬥毆不斷。明末清初,有學者提出改壩為橋,當時出生在天樂鄉的近代民族英雄葛也為此而努力。他寫了《麻溪大壩始於不經意終於不懂》壹文,呼籲棄壩。但由於地方權利和經濟利益的復雜交織,這個問題幾百年來壹直沒有得到解決,外人的夙願只能代代相傳,歷史的責任最終交給了唐守謙。

唐守謙(1856-1917),山陰縣天樂鄉大塘塢村人。自小在這裏長大的唐守謙,對家鄉曠日持久的水利糾紛和壩內外百姓的生存狀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繼承了前輩的遺誌,發誓要解開家鄉的這段歷史水利“恩怨”。他著重分析了護壩和棄壩兩種完全不同的歷史原因,壹次次探尋壩外天樂洪水災害的起源。即使在投身於政治鬥爭和通行權運動時,他也從未忘記家鄉的大壩和壩外深陷災難的村民。1907年6月,他給浙江巡撫張增陽寫信,談“麻溪大壩防洪”,指出“山匯縣蕭縣人棄小(壩外)保大(壩內)”為謬誤,說“壩外是塘外陳箓三百余年,壹言不足以盡矣”。

1911八月,唐守謙會同馬溪壩外天樂鄉自治會,向浙江省議會提出“棄馬溪壩案”。6月1912 11,他和中天樂鄉的葛必倫、陸再次向浙江省議會遞交了放棄麻溪壩(或改橋)的情書。聽說大壩廢棄方案和請願信被浙江省議會受理,天樂鄉大壩居民董趙立川立即反對。他四處遊說發動護壩,紹興縣議會也向省議會發函電報反對棄壩。棄壩與護壩之爭再次陷入僵局。

兩次挫折並沒有打消唐守謙改變現狀的決心。他繼續在壩上士紳之間斡旋,尋求突破。好事多磨。1913年2月,上天樂鄉(馬溪壩內)鄉紳金堂厚先生接受唐守謙的建議,多次到壩外實地考察。他最終被情書和外人提出的棄壩計劃所說服,同意將麻溪壩改為橋梁,並發表了致壩內長輩的壹封信,列舉了大量事實,論證是棄壩還是改壩。幾經周折,把包巴派的借口壹壹駁倒,鐵壹般的事實終於消除了壩內天樂人的恐慌。唐守謙6月主持1913,麻溪壩改建為橋梁,1914竣工。馬溪橋是壹座石造的單拱橋。橋身與大壩相連,橋北側刻有“麻溪橋”字樣。

由於麻溪壩改成了橋,當麻溪發生洪水,蒲陽河水位上漲時,無法排水。可以關閉茅山水閘,使馬溪河的洪水通過馬溪橋流出,緩解了壩外70個村、3萬多居民和65438+2000多畝良田的洪澇災害,使壩外天樂鄉擺脫了洪水頻發的困境。至此,自明朝中期以來,400多年的護壩棄壩水利糾紛終於徹底解決。為了緬懷唐守謙的功勛,天樂村民於5月1936在茅山山頂修建了“唐哲賢先生紀念碑”。豐碑由豐子愷繪畫,馬壹浮執筆並監制。不幸的是,這座紀念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斯裏蘭卡人都死了,橋還在。時至今日,麻溪大橋依然靜靜地橫跨在麻溪(現稱進化溪)上。雖然其外觀不起眼,但由於其建造難度大,功能獨特,引起了眾多國際專家學者的關註。這壹幕,恐怕是馬戲壩重建時唐守謙萬萬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