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時,有個孝子叫楊祥(今河南沁陽人)。十四歲時,他經常跟著父親在田裏收割莊稼。壹天,突然壹只老虎把他的父親帶走了。當時的楊翔手無寸鐵,但他深深知道,他必須去救父親。
於是不顧自身安危,立即爬上老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松手逃走了。他的父親從鬼門關逃脫,救了他的命。有壹首詩說:
群山迎白額,奮力抗颶風;
父子安然無恙,走出虎口。
2、五顏六色的衣服支持親戚
唐朝有個叫楊的人,很窮,但是很孝順,靠乞討養活父母。所以人們叫他楊琦。他要的所有食物都被帶回家給他的父母。他父母沒嘗,他餓了,不敢先嘗。如果有酒,跪下來捧給父母。當妳的父母接過杯子時,他們會像孩子壹樣起來唱歌跳舞,讓妳的父母很開心。
壹些人同情他的貧窮,建議他為別人工作,並用收入來支持他的親戚。楊琦回答:“我父母老了。如果他們給別人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為他們服務。”聽者覺得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他就央求棺材葬。正月初壹、十五,帶著食物去墳前哭祭。有壹首贊美嶽的詩
乞酒,敬親,歌舞學神韻;
娛樂是美妙的,會帶來笑聲,春風不停地吹遍房間。
擴展數據:
《二十四孝》是中國元代寫的壹部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書。它選編了從古代到宋代24位孝順兒女的事跡,以文字、詩歌、圖畫的形式敘述,以“訓練孩子覺悟”,即培養孩子的封建孝道為宗旨,在民間廣為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辯證地、歷史地分析。確實有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是對父母的愛和關懷,發自內心為父母服務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幾乎都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有其永恒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和精髓。當我們讀《二十四孝》的故事時,我們應該同情地理解古人。他們可能不看重形式,讓後人壹個個去做,但他們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還是有壹個“孝”字的!
百度百科-二十四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