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麽樣的?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麽樣的?

發現趙豐年先生的代表作《中國千年歷史回顧與啟示》中關於宋明的壹些表述與史實不符。如果不解釋,可能會誤導別人。例如,文章指責“宋太祖和明太祖走向了另壹個極端。讓中國人民飽受各種內戰和外敵的殘暴屠殺。”其實恰恰相反。在宋太祖之前,中國處於分裂(五代十國)和戰爭時期。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宋太祖結束了五代的紛亂局面,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各種內戰,避免了外敵的殘酷屠殺。

明太祖是壹個如此偉大的人。明太祖不僅結束了各種曠日持久的內戰,而且高舉“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的大旗,消滅了近百年來竊據中國的野蠻外敵,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各種內戰和外敵的野蠻屠殺”並數次派兵進入沙漠,收復殘敵,以杜絕外敵入侵。

此外,宋太祖和明太祖並不處於唐太宗的另壹個極端。兩個朝代之間,甚至宋明之間,尤其是宋初明初,都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在宋代,文學被極度看重,超過了武術,士大夫被極度寵愛。他們極力向北方遊牧民族妥協,不惜向外族屈膝,向外族投降,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很少主動進攻。明朝就不是這樣了。這是壹個充滿活力和陽剛之氣的王朝。到了明代,尤其是明初,不僅不重視文人,甚至還很無情。大臣們擔心上庭前能否平安回家。這也是明朝後來被文人抹黑的壹個重要原因。從建國開始,明朝就主動出擊北方遊牧民族。即使兵臨城下,即使其內憂外患已經到了亡國的時刻,仍然拒絕與其他民族談判,更不可能像宋朝那樣屈膝投降,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

就拿明朝後期來說,當時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被很多人視為明朝連滿清都不如的萬歷時期。當擁有先進火器的日軍入侵朝鮮這個明朝的藩屬國時,明政府不顧自身嚴重的危機,如北虜的襲擾,東北女真勢力的日益壯大,國內的民生和社會治安,毅然出兵,擊潰日軍,將日軍從朝鮮趕回。三百年後的朝鮮,對手也是日本,自己的武器裝備也不比日本差多少。但清朝戰敗,很快就屈膝投降,割地賠款。至於宋朝,就更不用說了。從北宋建立到北宋滅亡,再到南宋滅亡,不僅不能去朝鮮的土地,就連河北省的十六個州也不能收復。

明太祖成祖數次親征漠北,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宋太祖和明太祖沒有“忘記北方未合並遊牧民族入侵的危害”。在統壹南方完成之前,宋太祖對其他民族進行了北伐的軍事行動。南方統壹基本完成後,第二年開始北伐,進攻北漢這個由契丹強敵扶持的異族政權。不幸的是,他在途中神秘死亡。宋太祖不僅想消滅異族的北漢政權,還想收復被異族石敬瑭獻給契丹的十六州。所以說他半路死了“忘記了北方未並入遊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危害”是不真實的。

明太祖甚至沒有“忘記北方未歸化遊牧民族的危害”,當然也不存在“過分註意防止軍閥自立”的說法。明太祖在位期間,明軍不僅經常主動進攻漠北,而且大多將其精銳士兵布置在北部邊境,還讓他的子孫成為軍閥來養活自己。這也是明成祖能夠取得政權的重要原因之壹。因此,明太祖和宋太祖並不是唐太宗的另壹個極端,他們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

至於趙鳳年所說的“我們中國自從中國亂了以後,就陷入了在某些方面走向極端的惡性循環。”當然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上,中國在“五亂”之後仍然有壹段強盛的時期,創造了壹個超越以往文明的時代。

趙文指責明朝“在拋棄宋朝弊端的同時,完全拋棄了宋朝發展文明的寶貴經驗。宋代很少有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政策。當西方文明開始大踏步前進的時候,明朝卻從宋朝的文明發展中大大倒退了。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有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促進了明朝的衰落,再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這種指責顯然不符合客觀事實。

當然,明朝並沒有“完全放棄宋朝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明朝也鼓勵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萌芽。再來說說“政治開放和善”等各種政策。如果說不把文人用文字殺死,如果說文人的待遇還不如宋朝。但這並不意味著明朝的政治不開明、不無情,宋朝也很少有“政治開明、慈悲”之類的政策。

其實明朝的政治制度並不比宋朝差多少(其實宋朝也是中央集權制,皇帝的權利更大),也比同時期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更先進。比如大臣也是通過相對公平嚴格的考試選拔出來的。它的選拔程序比宋朝嚴格。而且,就算是窮山民,只要能通過這次選拔考試,就能成為治國的棟梁,甚至可能成為壹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而且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也就是國家的各級棟梁,也不是世襲的。所以,即使他們是宰相級別的國家棟梁,如果他們的後代沒有通過選拔考試,也只能是普通人。

明朝政府和宋朝政府壹樣,獨立於皇室,由內閣大臣(實質上的宰相)為首的大臣管理。也就是說,國家權力由皇帝和大臣分享,相互牽制。明代也有專門監督皇帝的諫官。不僅是政府官員,民眾也可以直接批評皇帝,直接指責他的過錯。如果朝野的批評是正確的,即使天皇不高興,也只能表面上容忍。所以,即使有萬歷這樣常年不上朝的皇帝和昏庸的君王,國家機器依然可以正常運轉。

縱觀明朝,其中央政府中從未出現過像宋代秦檜那樣的奸臣,這與其政治制度高於宋代有關。明朝產生了比宋朝更多的思想家、作家、戲劇家、醫生和自然科學家,而不是更少。思想家如劉基、王陽明、李贄(卓悟)、薛厥、、胡、羅欽順、詹若水、、唐鶴正、王艮、羅鴻賢、何、、劉、、孫奇峰、陳闕、王績、、呂坤、方以智(方還是個科學家。作家如李開鮮、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淩濛初、蒲松齡、、孔、吳;歷史、政治理論、考證學的學者,如張、顧憲成、、、孫奇峰、張浦、、、全(此人雖生於清初,但家世頗倫理,本人亦受黃宗羲、萬斯同等人影響。其他);自然科學家如朱載堉、李時珍、潘繼勛、徐光啟、徐霞客、宋、傅山、方以智、王錫禪等。像季承這樣的偉大建築師。

也正是明朝寬松的政治環境,使得中國人的思想異常活躍,極具前瞻性。批判精神、懷疑精神、實踐思維、實踐經驗和積極接受西學是明代尤其是晚明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的特征。

有壹批反封建的、具有現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色彩的思想家。比如李贄的“人皆可為聖”、“聖人不可高,人不可低”等思想,都是反對儒家思想和封建禮教的。顧的“多元治理”取代了君主專制的“壹元治理”;王夫之的《不要自私於世》;唐甄的《帝都是賊》;黃宗羲《我是天下之君》《我是統治者》《我視天下為壹大產業,我的子孫將永無止境地享用》《我取天下之利全為己有,取天下之害全為民有》《我出來做官,為天下,不為君有》;為眾人,不為同姓”以及以“天下之法”、“先治後治人”取代“壹家之法”的思想。這些都與現代歐洲的個人自由、人類解放、人人平等、民主和法制的理念有關。

宋朝,好像沒有這種想法吧?為什麽明朝在拋棄宋朝弊端的同時,卻完全拋棄了宋朝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當西方文明開始大踏步前進的時候,明朝卻從宋朝的文明發展中大大倒退了。“說什麽?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技術的出現,使得手寫制作的書籍能夠被大量、快速的復制,讓至今無法接觸到書籍的普通人也可以輕松的購買和閱讀書籍。這對起源於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以及現代民族主義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明代,中國已經進入了壹個使用比宋代更先進的銅鉛活版印刷技術大量出版書籍的時代。所以,如果沒有明末大動亂,沒有野蠻的異族入侵及其長期令人窒息的統治,那些具有現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的思想就會廣為人知,並逐漸被民眾所接受,從而喚醒或確立人們的現代民族主義意識,推動政治、經濟、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工業革命。那中國絕對不會這樣。何來“在拋棄宋朝弊端的同時,完全拋棄了宋朝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當西方文明開始取得巨大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朝的文明發展中大大倒退了。”說?

事實上,我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明確指出,明朝有先進的織染、制糖、造紙、制瓷、鐵礦、鑄銅、造船、兵器制造、農業生產技術、手工業和民用建築要種植,南京有龍江造船廠,北京有軍械局和寶源局,蘇州有遵化鐵廠、織染局,饒州有皇家建築。洪武世統治時期,國營冶鐵的定額達到每年1847萬斤,每年鑄幣的最高限額達到1.9984億文。宣德稱帝時,饒州壹次制瓷就有44.35萬件,還有絞絲、彩緞、雕漆等無數其他消費品。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空前活躍。中期以後,歐洲的社會狀況與工業革命前相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為近代民主自由主義的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

早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建造可以航行到非洲的船只的技術,而在同壹時期,歐洲只能建造幾艘小木船【保羅·肯尼迪著《大國興衰》(鈴木諸水譯,曹司股份有限公司10月7日1988 118印刷發行)】。明朝的鐵產量超過了以往任何壹個朝代。由於建築的盛行,使用簡單機械原理的起重機被發明出來。火器在明代有了很大的發展。炮有從西方引進的法蘭克機和赤夷炮,炮有快炮、鳥嘴炮和各種長矛,接近現代武器。”【尚誠《中國史略》374】明初,他擁有大量制造當時最先進武器的技術,並積極投入實戰,令當時的敵人(韃靼、瓦刺等遊牧民族)聞風喪膽。明朝不僅擁有這些先進的火器,在弓箭的制作技術上也比“皆兵”的遊牧民族更先進。因此,明政府不僅禁止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進的火器,還禁止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於制作甲胄刀箭的鐵器。蒙古人絞盡腦汁竊取這些先進武器。比如,他們通過送貢團的方式,從明軍士兵和不法商人手中秘密購買這些先進武器,並通過誘奸、綁架等手段,強迫中國人在居住地教授、仿制這些武器。

以眾所周知的鄭和七下西洋為例。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艦隊到達非洲的大洋,這是前所未有的壯舉。但如果沒有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引航、艦艇編隊技術,甚至海上長期生存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如此高度的科技,別說當代西方文明,就是“宋朝的文明”也沒有實現。何來“在拋棄宋朝弊端的同時,完全拋棄了宋朝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當西方文明開始取得巨大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朝的文明發展中大大倒退了。”說?

不僅是明朝中前期,明朝後期,還是比同時期的歐洲發達。當來華的傳教士把當時中國的發展寫成報告送回歐洲時,給了歐洲的知識分子很大的沖擊。“在所有前現代文明中,中國是最先進的,地位優越。15世紀的人口是6543.8+億到6543.8+億,相比之下歐洲是5000萬到5500萬,絕大多數都有優秀的文化,灌溉肥沃的農田從11世紀開始就有非常好的運河連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儒家仆人管理著壹個擁有完整職員等級制度的行政組織。其緩和的統壹國家的外觀令人羨慕來訪的外國人。的確,中國的文化遭受了蒙古部落的猛烈攻擊,被忽必烈入侵統治。但是,中國不是靠征服者來改變的,而是靠統治者的表現來改變的。1368年,明朝建立,蒙古人被趕走,中國重新統壹,許多以前的秩序和知識得以保留。受過尊重西歐科學教育的讀者,大概最驚訝的是中國文明的科技水平之高。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型圖書館。活字印刷早在11世紀就出現了,很快大量的書籍被印刷出版。運河修建和人口增加引發了工業和貿易的發展。中國的城市比中世紀歐洲同時期的任何壹個城市都要大得多,貿易之路延伸得很遠。紙幣使用已久,在商業發展和市場成長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當蒙古統治者在14世紀晚期被推翻時,大炮已經在使用了。”[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第28-29頁]

其實明朝不僅是前期,後期也是,比西方落後不多。在很多地方被西方傳教士傳到歐洲,讓歐洲的知識分子深受其害。

正如日本歷史學家所指出的:“16世紀末以後,來華的耶穌會士(基督教傳教士)大量報道了中國的情況。與當代歐洲相比,他們看到的中國是壹個更加發達的社會,這給了啟蒙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壹根很大的刺。對他們來說,中國的文物體系是驚人的,甚至是理想的。當然,其中可能包含由於認識不足而導致的過度評價,但如果與前資本主義階段相比較,中國是最發達國家之壹的事實應該是正確的。.....這個時代的新元素之壹是與歐洲的不斷接觸。這種接觸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經濟方面的,但文化方面在清朝就中斷了。明末,當博學的耶穌會士下西洋時,中國人對他們帶來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相當重視。不僅出版了許多譯著,還被編入中國人的作品。即使不直接表現出來,晚明所謂實學和很多技術書籍的出現,也可以認為是受到了外國書籍的影響。還有信仰宗教的知識分子。尤其是任命耶穌會士為秦(天文臺)臺長,以制作歷法而聞名。但是到了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出現了所謂的禮的問題。.....結果,我們不僅通過傳教士失去了與外國學習的聯系,而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我們對外國學習的關註並沒有持續下去。所以歐洲此後的科技發展,直到清末才為中國所知。.....(到清末)對最終復興的西化(當時中國稱之為西學)的關註,出現只是為了解決滿清王朝在現實中所處的艱難處境。雖然很實用,但也有很強的功利性的壹面,與明末關註洋務在性質上有很大不同。”【巖見浩史+谷口菊男《中國通史》/新著《東方史》4,6-11頁,1988年8月5日第八次毛筆之旅,由股份公司舉辦】

從朝代的壽命來說,明朝的壽命不僅比北宋、南宋長得多,也比東漢、西漢長得多,也比滿清長。明朝不是死於北方遊牧民族,而是死於天災人禍。但在宋代,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是死於北方遊牧民族。所以,如果說北方遊牧民族的滅亡是因為“制度的倒退”,應該是指北宋、南宋的制度。因此,趙豐年所說的“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有明初短暫的國防利益,但促進了明朝的衰落,又壹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滅”也是不真實的。

先說明代市民社會的文化生活。。明代普通百姓的文化生活相對自由豐富,整個社會充滿活力。比如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禮制,有嚴格的等級秩序,而服飾冠巾是壹個人身份等級的象征,所以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僅是普通百姓和文人階層之間,各級官員和不同行業的普通百姓之間,都不能隨便混在壹起。但從明朝中後期開始,不僅普通百姓可以自由穿著士大夫階層的服飾,還使用了過去嚴禁使用的黃色,甚至連過去只有皇帝才使用的龍紋也是最高君主的象征。在過去,只有女士才能使用的頭飾可以被妓女使用。

與此同時,人民群眾中湧現出壹大批高水平的文藝作品。如白話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忠義》、《西遊記》、《金瓶梅》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平遙傳奇》《諸神演義》等小說,以及《剪燈》、《余世明詞》、《警世語》、《醒世》、《驚喜》,還有不遜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牡丹亭》。

這些作品大膽揭露社會問題,抨擊封建禮教,充滿了對個人自由和人類解放的理想社會的向往。他的思想的先進性可以和現代西方相比。

不僅如此,明代還出現了小說批評家。他們敢於贊美那些被以前的文人鄙視的愛情小說和白話小說。明代的小說和戲曲甚至對外國也有很深的影響。比如中國鮮為人知、幾乎失傳的《剪燈官話》,傳入日本後對日本文學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被改編成日本傳統舞臺劇歌舞伎、傳統單口喜劇和小說。比如歌舞伎的《牡丹花燈奇談》、瓜雨的《牡丹花燈奇談》、郁家的《婢女與雨月物語》都是在這部作品的影響下誕生的。

“眾所周知,17、18世紀的歐洲文學藝術深受亞洲影響。特別是這壹時期的法國文化(也是歐洲文化的代表),明顯受到了中國思想和藝術的影響。”【前川貞次郎《王政時代——西方歷史新著5》第60頁,55年2月20日在昭和出版,公司出版。]

這些文藝作品可以說是中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代表作品。

這是北宋和南宋無法比擬的。

不幸的是,由於明朝不幸覆滅,取而代之的是落後野蠻的奴隸制,極度封閉愚昧,又因落後人數少而極度害怕漢族的“造反”,於是采取了殘酷鎮壓、大規模文字獄等各種手段扼殺中國人的活力,這種獨立發展的中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流產了。

明代也有代表當時整個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專業著作。例如,宋的《天工開物》在17世紀末被介紹到日本,日本學者對此非常重視。法國人得知後,也得到壹個寶藏,翻譯成了法語。此後,歐洲各國紛紛將該書翻譯成中文,稱贊其為“科技百科全書”。相反,在書的故鄉中國,因為清朝的殘酷統治而消失了。再比如李時珍編纂的《本草綱目》,記載了1871種古今本草;還有季承編著的最早、最系統的園林技術著作,方以智的百科全書式著作《通雅》、《物理要訣》等。隨著商業的發展和算盤的普及,出版了壹本以算術為指導的算術書,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民間、“三通用正宗”等日常百科也廣為流傳。明朝也出現了像徐霞客這樣的大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明代在農業方面積極重視對國內現有農產品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比如雙季稻推廣的技術問題解決了,所以雙季稻在中國南方大面積推廣。嶺南地區也出現了三季稻。從而使單位面積的產量增加壹倍和兩倍。這是北宋和南宋無法比擬的。明代的中國人並不滿足於此,而是積極與海外交流,引進其他先進的海外品種。比如玉米、紅薯(又名地瓜、地瓜、甜柿、地瓜、紅薯幹、紅薯幹等作物。)和土豆,原產美洲,明朝傳入中國。在這些農產品傳入和普及之前,中國的人口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很難有大的增長(即使在盛唐時期,人口也只有5000多萬)。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糧食生產受到很大限制。如果人多,人少,即使在好年景也很難維持溫飽。絕大多數的農民戰爭都是因為糧食嚴重短缺,連種地的農民都活不下去。清朝中後期,中國人口成倍增長,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制造的大規模征服戰爭終於結束,明朝引進的這些產量高、耐旱、土地適應性強、種植方式簡單的農作物推廣到全國,從而提供了更多的糧食來源和產量。

這些事實證明,明朝並沒有像趙文指責的那樣,同時拋棄了宋朝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很少有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政策。當西方文明開始大踏步前進的時候,明朝卻從宋朝的文明發展大倒退。“而是大大超越了宋朝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