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種在淺地層中具有鯊魚狀剖面的板材懸掛在船艙旁的水下,由船拖走探測埋藏在海底表面以下的遺物,將數據傳輸到筆記本電腦,根據回波信號強度分析海底表面以下地質結構的變化,從而判斷淤泥下是否有沈船等。
●水下攝像頭?水下相機和陸地相機唯壹的區別就是超級防水。與普通相機不同的是,水下相機覆蓋著防水外殼,錄制的短片可以作為考古資料和檔案保存。?
●海洋磁力儀?黃色和白色的儀器懸掛在船體下,根據地球磁場的原理探測水下金屬物體。工作原理有點像在陸地上探測地雷。
●差分定位系統?它起著GPS的作用,也就是DGPS,精確度很高。海上沒有參照物,肉眼很難分辨出準確的目的地,所以需要這個儀器在海上和陸地上精確定位,誤差在壹米以內。
●水下喇叭?水面上的人,如果對水下潛水員有什麽指示,可以通過水下揚聲器傳達命令。
●含氧量測試儀?這次水下考古人員使用的是高氧潛水,氧氣濃度高於正常壓縮空氣中的氧氣濃度。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適當延長水下考古人員在水下的停留時間。
●水下無線通信系統?水下通信的壹種方式,可以實現水下與水上、水下與水上的三向通信,無需線纜。
●水下視頻監控?便於船上人員實時監控水下考古人員的工作。
●英國L-3?系統?3900高清側掃聲納系統?通過向海底發射聲音,判斷從海底反射回來的聲波,達到探測水下海底地表地貌變化遺跡的目的。
專家談水下考古過程
付壹民是市文物保護管理處(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水下考古第二期培訓班學員。1999期間,參加福建省連江縣定海白蕉沈船遺址水下考古實習。“定海白蕉沈船裝載的是福建黑釉瓷器,與小白蕉壹號沈船的大量青花瓷不同。”昨天,付壹民介紹了寧波水下考古的工作程序和所需設備。
第壹項任務是尋找和定位水下地點。
傅益民說,水下考古和陸地考古原理相同,但工作環境不同,需要大量的現代科技方法和手段。
“這艘沈船有壹個明顯的特征。它形成的遺跡壹般都是壹次性的,在考古地層中沒有早晚之分。船上的船體、裝載的貨物和日常用具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壹面,可以判斷年代和航運性質。”
尋找和定位水下地點是首先要做的工作。“妳可以通過潛水和儀器找到它。下潛找到常見的浮線,在水底套壹根長繩,分段系好浮標。潛水員發現目標並標記最近的浮標。還有就是圈子搜索。陸地調查後,確定水下地點的大致位置。在水底鋪上固定樁,拴上繩子。潛水員拉緊繩子的另壹端,繞著海底的固定樁做環形搜索。回到原地後,收縮繩子,繼續轉圈搜索。”付壹民告訴記者,“圓的半徑壹般在10米左右,因為水底有暗流和湧潮。東海水下能見度5米左右,基本看不見,只能摸到。”
找儀器就是借助現代設備去找,包括掃描聲納系統、淺海底剖面儀、磁力儀等等。傅益民說:“現代設備結合潛水員水下搜索是比較好的方法。"
找到水下地點後,壹定要準確定位。“定位就是在海圖上標出遺址的具體位置,並用經緯度數字標明,以便在具體位置快速找到遺址。定位方法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利用岸邊的參照物進行定位,並與風景照片進行匹配;二是儀器定位,也就是用GPS精確定位。”
水下考古的前期調查非常重要。“小白礁I號沈船經過了大量的岸上調查。水下考古隊通過漁民提供的信息,確定了遺址的範圍、性質和價值以及海域的水下環境,了解了小白礁壹號沈船的保存狀況、船上物品和埋藏程度、海底泥沙濃度、地層堆積等情況。,並進行了水下攝影和小規模挖掘。前期工作很復雜。”
“梅園石最重,所以最後出來了。”
為了安全和相互配合,水下考古作業必須由兩個人同時展開。"壹個人挖掘,另壹個人記錄和測量."付壹民介紹了水下作業方法。“壹般采用2m× 2m的勘探方式。硬探索就是在場地上放壹個金屬做的架子,架子就是壹個探索,可以用很長時間。另壹種是軟探索。”他告訴記者,目前壹般采用硬勘探,因為它更準確。
準確的記錄、測量、繪圖和攝影是水下考古和壹般打撈的區別。潛水員在水下怎麽交流?“以前參加水下考古,只能用特定的手勢,比如握拳,拇指朝上才能出水。現在,有了水下無線通信系統,我可以實現水上水下、水下水下三向通信。”還有水下視頻監控系統,實時控制水下挖掘。此外,水下攝影也是壹種重要的記錄方式,要詳細記錄挖掘對象和挖掘過程。
在談到沈寶出水的問題時,傅壹民說:“取貨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輕裝上陣’的原則。梅園石最重,所以把小白角壹號沈船物品提取出來放在後面。”物品分批裝入網袋或網箱,提出水面,登記、編號,初步清洗後收集。
水下作業最怕糾纏。
傅益民介紹了個人潛水裝備、水下攝像機、水下無線通信系統、水下視頻監控等主要設備。“水下的情況很復雜,尤其是在東海。作為壹名水下考古學家,妳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當妳被水生植物和漁網纏住時,不要驚慌。及時聯系同伴,用潛水刀將其切斷。”
水下作業的供氣設備包括氣瓶和水面管道。“和氣瓶相比,供水潮濕,感覺舒服多了。”他說,管供的缺點是操作人員的活動範圍不大,而且“適合水下定點作業,如水下考古發掘、小規模勘探測量等。”壹般要準備兩種供氣設備。
發掘設備主要是清淤機,“把覆蓋在遺址、遺跡上的淤泥吸走,便於觀察和記錄,適用於沙底或泥底的水下遺址。”
傅益民還介紹了工作船和工作平臺。“根據不同的海況和不同的條件,使用不同形式的工作船。工作船可以是軍艦、運輸船、漁船等。,用於放置儀器、設備、潛水設備等。,並且還可以作為參與者的工作和活動場地,也為潛水員進出水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