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和海牛都是食草動物,但棲息地不同。它們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僅存的海牛物種。與海牛不同,儒艮的尾鰭類似於海豚的Y形尾巴,從嘴裏伸出的長牙類似於它的遠親大象。雖然它們分布廣泛,但在某些地區仍有相當數量,但不斷的捕獵、棲息地減少和陷入漁網的溺水事故已經嚴重威脅到它們的生存。壹些地區稱它們為“海牛”、“海豬”或“海駱駝”。
儒艮是壹種海洋食草動物。其分布與水溫、洋流、以海藻為主要食物密切相關。它們大多出沒在離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上,有時會隨潮水進入河口,覓食後再隨落潮返回大海,很少遊向外海。生活在2-3頭的家庭群體中,生活在隱蔽條件較好的海藻區底部,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視為“美人魚”的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儒艮是由陸生食草動物進化而來的海洋動物。遭到了嚴厲的捕殺,資源遭到了破壞,加強保護迫在眉睫。
據《故事會》記載,在宋朝,有壹個叫查道的人在航行的時候看見了壹條魚。他形容“海上有女子,紅裙二祖,髻亂”。這就是文人筆下的“美人魚”。
其實美人魚並不漂亮。它是壹種叫儒艮的海洋動物,生活在廣東、廣西、臺灣省等省的沿海地區。這個名字是從馬來語直譯過來的,有人叫它“南海牛”。除了我的國家,印度洋和太平洋周邊的其他壹些國家也有他們的生活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