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內容主要是民俗學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教、民族、物產、醫藥、祭祀、巫醫等。它保存了許多著名的古代神話傳說和寓言,包括誇父壹天天,女神補天,精衛填海和大禹治水。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可以作為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和神話的參考,其中的礦產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關文獻。
擴展數據:
司馬遷最早提到《山海經》。他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太荒誕,不能作為造史時的參考。《大宛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的現實地理不符。
西漢第壹個整理《山海經》的劉欣,在他的《山海經表》中認為這本書寫於三朝。他說,《山海經》這本書產生於姚舜禹時代...於將天下分為九州,易、辨萬物之精,撰《山海經》。劉欣的說法受到了列子的影響。
在《列子五》中,夏格回答了唐的問題,提到了五嶽及其特產,以及奇物,類似於《山海經》記載地理、特產、妖怪的方式。
同時,《列子》還說這些妖怪是大禹治水、周遊列國時看到的。他的仆人伯明知道這些怪物,簡毅聽說後把它們寫了下來。所以這種說法影響了劉鑫的上述論斷。後來,王充的《論衡別通全》和趙微的《吳越春秋》都持這種觀點。
百度百科-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