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撰的語錄集。寫於戰國初期。
全書* * *共20章492節,以引用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和儒家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
作品多為引語,但文字含義豐富,部分句子、章節生動形象。它們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潔,簡單易懂,立意深遠。他們有壹種優雅而微妙的風格,可以在簡單的對話和動作中表現人物。
2.孟子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所著的壹部儒家經典著作。最早見於趙琪的《孟子》碑文:“此書亦為孟子所書,故總稱孟子”。《孟子》在南宋時被朱列為“四書”(其他三本分別是《大學》、《中庸》和《論語》)。
《漢書·藝文誌》記載孟子十壹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二百六十章。相傳還有另外四部《孟子》書,已失傳(這部《孟子》是明代姚世貞的贗品)。該書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思想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有四書五經。
3.大學
《大學》提出的“三綱”“八項”,強調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表現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壹致性。
《大學》全文言簡意賅,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還系統論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對做人、做事、治國有著深刻的啟示。
4.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國古代關於人生修養境界的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壹。原屬《禮記》第三十壹章,相傳為戰國時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了“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誠”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提出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忠實”的學習過程和認知方法
5.詩經
《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有***311首,其中盛詩6首,即只有標題而無內容,稱為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