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大臣勸諫皇帝的故事

大臣勸諫皇帝的故事

1,唐太宗和魏徵

魏徵的外表並不比壹般人多,但他有勇氣和策略,並且善於讓皇帝改變主意。魏徵總是違背閆隆直言不諱的勸說;有時皇帝特別生氣,但魏徵保持他的臉平靜,皇帝平靜下來。魏徵曾經請假回家掃墓。他回來後對皇帝說:“聽說皇帝要去南山,壹切都已經安排妥當,可以出發了。但是現在我其實又不去了。是什麽原因?”

皇帝笑著回答說:“我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我擔心艾青會責怪妳,所以中途停了下來。”皇帝曾經得到壹個好風箏,把它放在他的胳膊上玩。當他看到魏徵來了,他把它藏在懷裏。魏徵故意玩了很久,風箏最終在皇帝的懷裏窒息而死。

2.鄒忌諷刺王琦不才。

鄒忌諷刺齊王,出自《戰國策·齊策壹》。它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驥勸說君主的思想開放和改善政治的故事。

文章把鄒忌塑造成壹個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敢於建言的智者形象。也表現了齊威王能知錯就改、能聽勸的賢明君主形象,以及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只有公開發言,采納集體意見,虛心接受批評,積極改正,才能成功。

擴展數據:

參與抗議的人物的生活:

1,唐太宗

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帝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李淵在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兵征戰天下,為統壹唐朝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側田將軍。

626年玄武門之亂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擴大疆域,厲行節儉,疏於賦稅,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各民族和睦相處,國泰民安,為唐朝鼎盛時期開元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

2.魏徵

魏徵以其直率的個性、傑出的才能和知識以及敢於批評他人而聞名。作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他懇切地請求唐太宗讓他成為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是讓他成為壹個單獨對皇帝盡責的“忠臣”。每次進諫,雖然極度激怒了唐太宗,但仍保持冷靜,毫不動搖,令唐太宗印象深刻。

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陳建先後作出200多條訓誡,規勸唐太宗吸取歷史教訓,下大力氣治理國家,而任賢和納諫本著清靜和“仁義”的精神行事,均被采納。貞觀十三年(639年)《十漸止不住困局》壹書在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鄒驥

鄒驥(約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9年),戰國時期齊國人,著有《李記》,被尊為“李梓”。《史記》也是忌諱,大臣田午時;田年間,以鼓琴遊說,被封在下邳(今江蘇邳州西南)。後來,他在齊宣王和齊宣王服役。

他曾勸說齊威王獎勵諫官吏,主張政治革新,修改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懲治漢奸,選拔賢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逐漸強大起來。

大約在360年前,鄒忌受雇於齊威王進行變法,“欲修法而督貪官”。

百度百科-魏徵與唐太宗

百度百科-鄒忌諷刺王琦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