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趙忠祥之死:生命之死的三種形態是什麽?

趙忠祥之死:生命之死的三種形態是什麽?

1

趙忠祥死了!

在他78歲生日的時候。作為中國第壹個男播音員,他那富有磁性的聲音陪伴了幾代人的童年。在央視工作55年,主持過18次春晚。

他為中國的電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就數不勝數;他無數次教導和支持年輕壹代。

他的去世是整個電視業的巨大損失。幾天後,他的親戚、朋友、學生和觀眾紛紛來信悼念。回顧他的壹生,是勤奮、克制、自尊、自律的壹生。

2

有人說“余生不長,請多珍惜,少說再見”。其實死亡是壹個不可避免的節日,每個生在世上的人都不可能活著回去。逝者能告訴生者的最有價值的事情是:如何度過壹生。

李詠沒有戰勝病魔,猝死;趙忠祥老師突然走了。死神從不憐憫每個人,但每個人活著時的人生歷程都是自己寫的。死後被人記住還是被人唾罵,也是自己的因果。

生命的死亡有三種形式:第壹種是肉體的死亡,即醫學上的死亡;二是精神的消亡,即沒有給後人留下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第三種是社會消亡,完全被親人和社會遺忘。

古往今來,無數先賢徒勞地試圖化解對死亡的恐懼。最後,他們認為唯壹能努力的是他們在地球上的時間。所以與其去感受突然的死亡或者生命的無常,不如去思考如何度過這壹次的生命。

誰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社會的死亡也會逐漸發生。在歷史長河中,能有幾個人名垂青史,大多是身死之後。如果沒有族譜記載,世上的花草樹木怎麽會記得自己有誰?

所以在張浦的《五人墓銘》中說:壹月,凡富家子弟,慷慨豪邁,多病死,死而無知者,已不勝數;野外不知名的人?

可見,財富也好,權力也好,清朝歷史上留下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默默無聞的人。因此,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著名學者、學者著書立說,或辭世,都只是楊洋歷史上留下的壹個印記,流傳於後世。這樣,即使肉體死亡,精神和社會層面也不會死亡,是永生的另壹種形式。

所以,面對趙忠祥老師的離世,我們不要對他的離世有太多的感觸,而要看看老師是如何度過壹生的。只有在他死後,活著的人還能感受到他的精神,被他的優秀品質所感染。並思考自己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生活。

人的壹生無論如何度過,最好的狀態就是“無怨無悔”。他們可以像偉大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壹樣,心平氣和地說:“告訴他們,我過得很幸福。”

有壹個調查,問題是:什麽是幸福?

窮人認為幸福就是金錢;生病的人認為快樂就是健康;孩子認為幸福是成長,老人認為幸福是年輕。其實幸福的定義就是:妳缺少的就是幸福。

所以每當有人去世,大家都要說珍惜余生。那麽什麽是寶藏呢?辛苦了壹輩子的人,覺得不陪家人很可惜。過著悠閑生活的人認為沒有努力上進是很可惜的。可見人生終究是遺憾的。然後想想先做什麽樣的取舍,這是幸福的前提。

如果妳希望肉體死亡,但精神永生,妳必須活得精彩,才能被歷史和後代牢牢記住。就像趙忠祥老師壹樣,雖然他突然去世了,但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將鐫刻在中國電視事業的豐碑上。這時候就沒必要說“請珍惜妳的余生”,因為他的壹生已經被畫在了歷史的畫卷上,我想老師也不會有遺憾了。

而有些人並不熱衷於在歷史的長河中揚名立萬或者並沒有為此奉獻壹生。他們只是想穿越山河,陶冶情操,體驗世界,所以應該多花點時間在自己的富足和人生體驗上。沒必要全能,被萬人敬仰。只要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也不妨是值得過的生活。

像李這種還沒有爆紅的人,原始而艱苦的生活並不是大家所期待的,但是她卻從容淡定,說明她已經想好了自己想要過什麽樣的生活。所以我們才能習慣粗糧在布。

當妳知道了生命消亡的形式,知道了妳要度過的人生,妳就會知道妳不需要關註什麽,不需要參與什麽,即使妳之前對這些事情壹直很熱情,很投入。會調整自己的方向,才能找到人生最初的追求。

所以不要因為生命的流逝而悲傷。基本上每個生命的終結都要經歷壹個與疾病抗爭的過程,而疾病本身並不壹定是過度消耗生命造成的。只要妳能在生命的盡頭堅持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是對生命的真愛。而活著就是為了享受這份愛。

總結:對逝者最好的尊重不是遺憾,不是緬懷,而是記住他的存在,傳承他的精神。逝者留給生者最好的啟示,就是思考如何度過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