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在《莊子》中,是指人超越世俗觀念及其價值觀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不是指身體的遊,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遊。身體上的束縛解除後,自然可以暢遊世界。流浪是淩駕於壹切之上,獨立自主,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要達到這種境界,最好的辦法就是“留在心中”和“坐忘”,兩者都體現了壹種精神自由,壹種天人合壹的精神自由。
全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從開頭到“聖人無名”的整篇文章的主體。通過對比許多無法做到“無憂無慮”的例子,說明要真正達到自由的境界,必須做到“以自我為中心”、“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從“姚讓天下歸順”到“忽失天下”,進壹步闡述“無我”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賴的唯壹途徑。只要真的忘掉自己,忘掉壹切,就能達到自由的境界,只有“無我”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從《惠子稱莊子曰》到結尾,論述了什麽是真正有用的,什麽是無用的,說明了我們不應該被事物所卡住,而應該使無用成為有用,進壹步表達了反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不受任何約束,追求閑適旅行為目標的人生旨趣。
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為”達到“無所不為”的精神境界。莊子在《逍遙遊》中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達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了世俗的“應然”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船只能靠積水的深淺航行,大鵬只能靠“修風”翺翔,所以都是“等人”。
再比如,莊子認為宋的思想還停留在“定內外,辯榮辱”的境界上,還沒有完全超越“定內外”之爭和“榮辱”之爭,而是在這種爭論中無動於衷,所以並不是真正的“等閑之輩”。莊子批判了世俗的等待,提出了追求等待的理想境界,也指出了從等待到等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無用”、“聖人無名”。
《逍遙遊》中,莊子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玄”、“大樹”之用的兩次對話中,闡述了自己對“無用”和“大用”的看法。惠子對莊子說:王維給我帶來了壹顆偉大的種子,我的樹長成了五塊石頭盛水漿,但它的堅固不能自舉。如果妳覺得沒用,沒地方放,或者太大了,我就為它沒用而扇它壹巴掌。"
莊子以故事為啟發:宋代有善人,不願為龜藥,天下以此為事。客人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此子有五石。為什麽不擔心它會飄在江湖上,擔心它對妳來說太大了?那麽主人還是會有壹顆寬厚的心和壹個丈夫!”!莊子告訴惠子如何“巧用”這“五塊石”,並建議他可以把這個大葫蘆綁成腰船,用它在江湖上漂浮,這是壹種自由的“悠然”境界。
可見莊子非常重視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才有可能大有用處。從無憂旅行的角度來看,人要註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擴展數據:
《快樂旅行》的構思采用了形象化文學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了大量淺顯的寓言、神話、對話,風格豐富多彩。想象像壹匹駿馬在宇宙中馳騁,吸收與表達中心思想相關的有趣主題,生動地宣傳了作者鄙薄高官厚祿、執著於皇帝仁慈寬厚、否定現實、追求無我、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
深刻揭露了統治者以功勛籠絡人才的虛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充滿生機和遐想的《快樂的流浪》中,作者的藝術風格吸引了大批讀者,使作品成為我國古代寓言理論中著名的傑作。
莊子作品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善於把想象和現實結合起來,善於把對話和解釋結合起來,善於把諷刺和分析結合起來,引人閱讀和思考,讀來回味無窮。文章圍繞《逍遙遊》安排了三個部分:隱喻、解釋、表達。
在這個比喻中,彭和巴都不懂乘風而飛,顯示了他們的傲慢和自滿。轉到第二部分,政治上的高官顯貴們以平庸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華,像小而可憐的小鳥,最後提出只有虛懷若谷,無所求,才能達到無我、無功、無名的自由虛無的境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