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及以後:壹致錢= 770銅錢;
質量上,開元鮑彤重壹元壹文,十文壹兩,六斤四兩壹貫(即壹千文)。每件重兩銖四絲,相當於4克左右。
從樣式上看,初唐時開元鮑彤有光背,中唐時錢的背面開始有星星、月亮等裝飾。唐末,會昌開元加錢局所在地名。經過300多年的鑄造,版本復雜。
唐朝以後仍有冶煉鑄造,但風格大多與唐朝不同。從規格上來說,開元鮑彤基本上是小扁幣,但在唐代也鑄造了少量的“開元鮑彤”折十大幣,具有紀念性質,是後人偽造的。
擴展數據:
古代貨幣關系:
在古代,銅、銀、金之間的換算比例總是在變化的。
約1兩黃金= 10兩白銀= 10貫(掛)銅錢= 10000銅錢。
我們在古裝劇裏經常看到用銀子當錢的單位,那麽壹個銀子是多少錢呢?
1,基本單位:
中國古代的貨幣單位很多,每個朝代都不壹樣,尤其是秦漢以前。這裏只討論三個基本單元:
(1),壹便士(即標準方孔銅幣)
(二)、幾兩銀子
(3)壹兩盎司黃金
雖然上述單位在不同朝代、不同世代有所不同,但至少唐宋以後差別不大,所以可以得到相對穩定可靠的數據。
2.交換關系:
銅幣、白銀、黃金之間的匯率總是在變化的,就像外匯價格壹樣,不像1元錢等於100點那麽明確。
是這樣描述的:“金銀價格從1600左右的1: 8上漲到20世紀中後期的1: 10,到18年底翻倍到1: 20。”已知1黃金大約可以兌換8 ~ 11白銀。
然後就是:“道光初年,壹兩銀子換銀子,即壹千文;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時,壹兩銀子可換壹萬六千七百兩銀子。
鹹豐以來,銀價暴漲,壹兩銀子可兌換多達22300兩銀子。“據了解,正常情況下,1白銀大約可以兌換1000 ~ 1500銅幣。古代1貫錢或1掛錢為1000銅幣。
百度百科-古代貨幣